陈若曦

陈若曦:(1938— ) 旅美小说家。原名陈秀美。女。台湾台北县人。祖父和父亲均为木工,母亲为农民,家境贫苦,幼年在台北农村度过。1957年毕业于台北第一女子中学。1961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2 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麻省蒙荷立克女子学院。翌年转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修英美文学,1965 年获该校硕士学位。留学期间,陈若曦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曾阅读过毛泽东的著作。1966 年 9 月,和丈夫一道离开美国,途径欧洲回到祖国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被分配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任教。当时正值“文革”动乱,陈若曦的美好理想难免落空,自述那时“思想迷乱,精神崩溃”。1973 年全家离开大陆暂居香港,次年定居加拿大。1979 年又移居美国,先后任《远东时报》顾问和总编辑。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学时代就喜欢写作,习作曾获《中学生杂志》征文奖。考入台大后开始显露艺术才华和对文学的热情。1957 年,处女作短篇小说《周末》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发表。1960 年,和同学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等共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在台湾产生巨大影响。该杂志“标榜欧美现代主义,对战后西方的哲学和文艺思想诸如存在主义、虚无主义、意识流  等作‘横的移植’。”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陈若曦的小说必然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小说的艺术形式,常常借鉴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技巧,如《乔琪》、《燃烧的夜》、《巴里的旅行》等。陈若曦自述在大学高年级时已经意识到因为过于模仿西方艺术手段反而束缚了自己才华的发挥,在《辛庄》、《最后夜戏》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表现因素有所增加,并且应用自如,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这时期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小说内容却较为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和愚昧迷信的精神状态。她已经感觉到“文学是有使命的,而且必要属于广大群众才有生命的活力”。去美国留学后,陈若曦就停止创作,直到后来离开大陆之后才重返文坛,但已经是崭新的姿态。1974年,复出后第一个短篇小说《尹县长》在《明报月刊》发表,标志陈若曦创作的中期阶段开始。其后,她又写下《耿尔在北京》、《晶晶的生日》、《值夜》、《查户口》、《伍秀兰》等反映“文革”景象的小说。这些作品可以称为中国文坛最早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暴露小说”,在海外引起轰动。陈若曦的中期小说完全屏弃现代主义的小说技巧,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她还改变了早期作品中自我感情的直接宣泄,走向深沉含蓄,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文革”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尤其是对那种疯狂的崇拜心理,残酷的斗争和对人性的扭曲,做了较为详尽的展现。《尹县长》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而成。小说用平淡冷峻,如同报告文学的方法,描述了一位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老县长,在“文革”中竟被红卫兵毫无理由地随意审判处决的故事。陈若曦的“文革”小说还反映了留学生在“文革”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况。这些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海外对她的介绍和研究也由此而开始。80 年代以来,陈若曦继续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探索,并且注重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增强了历史和文化意识。近期陈若曦的创作以长篇为主,题材也随着作家生活的变化而转向五光十色的海外华人生活,表现他们的复杂经历和心态。《突围》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知识分子麻木的心态。所谓“突围”,即希望这些沉溺于金钱、肉体的人们从空虚和庸俗中突破出去,重新回到坚 实的生活中来。陈若曦在考察和表现旅美华人生活时,凭借着对大陆和台湾的了解,有意识把海峡两岸人民的骨肉之情联结在一起,既起到沟通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找到了新的表现题材。《二胡》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写胡为恒和胡景汉叔侄俩婚姻和爱情的故事。早年胡为恒为反抗包办婚姻,抛开新婚的妻子去美国留学,50 年后突然得知妻子一直在艰难的环境中侍奉他的父母,并把他一时冲动留下的孩子抚养成人。胡为恒深感内疚,终于赶在妻子逝世之前,见了一面。胡景汉当年在台湾工作,后被一道海峡无情隔开,虽然夫妻相爱却是天各一方。大陆开放后,胡景汉终于和妻子有了联系,并想把残疾的妻子接出海外,但妻子为胡景汉着想却提出了离婚的要求。最后,胡景汉决定返回大陆与妻儿团聚。陈若曦在长期的小说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除取材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之外,善于通过展示生活的真实来塑造人物,文字简朴,描写逼真,感情真挚。其主要作品有《陈若曦自选集》、《尹县长》、《文革杂忆》、《城里城外》、《老人》、《归》、《突围》、《远见》、《二胡》、《纸婚》等。

为您推荐

陈启佑

陈启佑:(1953— ) 台湾诗人。笔名渡也。男。台湾嘉义人。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副教授。19 岁起写作、研究不辍。作品曾获《中国时报》叙事诗奖、中华文学奖叙事诗首奖、中兴文艺奖章等七项奖。..

陈瑞麟

陈瑞麟:(1946— ) 台湾散文家。笔名陈列。男。祖籍福建,生于台湾嘉义。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国中教员两年。后从事翻译工作,亦曾在出版社、《人间》杂志社任职。业余时间以写作为主,首篇散文《无怨》获 1980 年《中..

陈千武

陈千武:(1922— ) 台湾诗人。本名陈武雄。笔名桓夫、陈千武。男。生于台湾南投。曾任台中市政府庶务股长、文化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等职。推动文艺文化工作,指导儿童诗创作十多年,并致力于亚洲现代诗文化交流,任亚洲现代诗..

陈桥

陈奇云

陈奇云:(1905—1938) 台湾诗人。男。台湾澎湖县人。曾在澎湖公学校任教。因与同校女教师自由恋爱,遭女方家庭激烈反对和日本督学的打击,双双离乡走出,定居高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困,于 1938 年病逝,年仅 33  岁。初攻俳..

陈其茂

陈其茂:(1926— ) 台湾散文家。男。原籍福建永春县。毕业于厦门美专。历任报社编辑、中学及师范教师,现于卫道中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任教。曾主编《文艺列车》,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第二届文艺奖章等。著有散文集《卡卜里岛的..

陈宁贵

陈宁贵:(1954— ) 台湾诗人。男。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台湾屏东县。毕业于台湾国防管理学校。历任德华出版社、大汉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传蹬出版社发行人、殿堂出版社社长。1977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商怨》。曾获台湾中国新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