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
非马:(1936— ) 旅美诗人。原名马为义。男。祖籍广东潮阳县,生于台湾台中市。童年时代在大陆家乡度过。1948 年全家迁在台湾居住。1952年考人台北工专,学习机械工程。1961 年赴美国留学并考入马开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67 年就读干威斯康星大学,两年后毕业于该校,获核工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芝加哥阿冈国家研究所。非马长年居住美国,但始终把自己当作台湾诗人。在台北读书期间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19 岁时在报刊发表作品。1967 年加入笠诗社,其诗作亦主要发表在《笠》诗刊上。近年来,非马在《香港文学》、《联合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一位突出的诗人。非马的诗歌和笠诗社的风格相似,十分注重表现和批判社会生活,关心人民疾苦。他甚至宣称自己是一位“现实至上论者”。从关心现实和人民出发,诗人形成了自己的诗美观,认为成功的诗歌必须“对人类有着广泛同情心和爱心”,“同时它不应该只是写给一两个人看的应酬诗。那种诗写得再工整,在我看来也是游戏和浪费”,“对一首诗我们首先要问,它的历史地位如何?它想表达的是健康积极的感情呢?还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对象是大多数人呢?还是少数几个贵族?”(《笠》第 89 期)但非马的诗和一般常见的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有着较大的区别。从他那些短小耐读的诗歌来考察,诗人主要坚持强调诗歌面向现实的精神,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掘获不平凡的哲理意蕴,启悟人生,揭示出历史与现实的深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少做细致的铺陈交待,而是注意择取那些具有表现意义的生活意象,并将之浓缩跳跃地编织成诗,从平凡的现象中推导出更为深沉的意境,凝炼隽永,更具备现代诗美的形态特征。因此,非马诗歌的艺术形式应该说较为接近现代派诗歌的某些特点。他将现实与超现实统一起来,这在擅长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笠诗社同仁中,显示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越战纪念碑》是一篇相当具有说明性的作品。该诗把象征战争荣誉的碑塔和战死者母亲流血的心灵交织对比,寓意自见,一股强大的内蕴力撞击着读者,但全诗只有两小节,诗行也相当短促。非马在 1974 年曾被列入国际名诗人行列,1978 年和 1981 年又分别获得吴浊流新诗佳作奖和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在风城》、《白马集》、《非马诗选》、《路》、《笃笃有声的马蹄》。另有译著《香颂》、《笠诗选》、《裴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