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炎秋
洪炎秋:(1902—1980)台湾散文家。原名洪槱,又名洪棪楸,字炎秋,光复后以字为名。笔名洪芸苏。男。台湾彰化县人。为台湾近代著名爱国文人洪弃生次子。幼时从父学习,奠定深厚国学基础。1918 年凭着所获《台湾新闻》的征文奖金和私拿的父亲存款,偷跑到日本,先后在东京正则预备学校、正则英语学校和荏原中学读书。1920 年因费用耗尽返台,开始学习国语和注音字母。1922 年随父游历中国大陆。192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升入大学部教育系。其间于 1927 年和同在北京学习的台湾青年张我军、苏维霖、吴敦礼等人创办《少年台湾》杂志。1929 年至河北教育厅任科员。1931年《南音》社创办后,他被邀为同仁。同年开始,先后在北大等校任教。芦沟桥事变后“奉命沦陷”,在北大农学院任教至抗战胜利。1946 年返台任台中师范校长。1947 年“二·二八”事件后一度被撤职,同年 9 月转任台湾省国语推进委员会副主任。次年任《国语日报》社社长,并在台大中文系任教授。洪炎秋的创作以散文、特别是以杂文著称。作品多取材于历史掌故和社会现状,类于文明批评。结集出版的有《闲人闲话》(1948)、《云游杂记》(1959)、《废人废话》(1964)、《又来废话》(1966)、《教育老兵谈教育》(1968)、《忙人闲话》(1968)、《浅人浅言》(1971)、《闲话闲说》(1972)、《常人常谈》(1974)、《读书和作文》(1976)、《老人老话》(1977)和《洪炎秋自选集》(1975),文学理论《文学概论》(1957)。洪炎秋的作品知识丰富,表现浅近,诙谐幽默的文字时常闪露批判的锋芒。张良泽认为他与叶荣钟是台湾散文成就最高的两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