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特克

汉特克:

【生卒】:1942—

【介绍】:

奥地利作家。

曾在格拉茨大学攻读法律,其间参加格拉茨文艺团体“城市公园论坛”,在文艺杂志《原稿》上发表了最初的文学作品。1965年辍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966年应邀参加联邦德国“四七社”在美国普林斯顿召开的年会,在会上公开向传统文学发出挑战,用激烈的言词抨击“四七社”作家的写作方式。此后连续以“反戏剧”和“反小说”猛烈抨击德语文坛。

成名作《骂观众》(1966)是一部刻意违反传统戏剧规则的剧本,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和对话,四个说话者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冲着观众滔滔不绝地谈论戏剧艺术,全剧在说话者对观众的谩骂和嘲讽中结束。长篇小说《大黄蜂》(1966)和《山贩》(1967)也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规范,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记录客观世界和描绘心理活动,情节简单,叙述繁琐,现实、想象、幻觉、梦境、回忆交错混合,较为明显地受到法国“新小说”的影响。

他的作品排斥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注重个人和自我的存在,在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真实的关系上,更强调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他甚至写了一篇题为《我是象牙塔的居民》(1972)的散文,借以强调表现自我的目标。

70年代,汉特克的创作有转向现实主义的倾向,写了几部表现现实生活和带有传记色彩的小说,如《守门员在罚点球时的恐惧》(1970)、《无望的不幸》(1972)、《短信长别》(1972)、《世界的重量》(1977)。与此同时,他在《感受真切的时刻》(1975)、《左撇子女人》(1976)等小说中仍然继续注重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他们的观察、感受和体现展现出一个异化的世界。1980年以来又写了10多本书,其中有《圣维克多的教训》(1980)、《孩子的历史》(1981)、《关于这些村庄》(1981)、《铅笔的故事》(1982)、《痛苦的中国人》(1983)、《重复》(1985)、《永恒的诗》(1986)、《作家的下午》(1987)、《缺席》(1987)等。曾获多种文学奖,重要的有霍普特曼奖(1967)、席勒奖(1972)、毕希纳奖(1973)、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1988)。

为您推荐

《文学问题》

《文学问题》:原苏联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月刊。原苏联作家协会和原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1957年创刊于莫斯科。原苏联文学研究方面的重大问题通常都在该刊展开。辟有“文学理论”、“生活、艺术、..

《各民族友谊》

《各民族友谊》:原苏联文艺和社会政治性月刊。1939年3月根据高尔基倡议在莫斯科创办,旨在普及和交流原苏联各民族文学,加强国际间各民族的联谊活动。苏联作协机关刊物之一。最初不定期,1949年改双月刊,1955年起为月刊。除..

《红色处女地》

《红色处女地》:原苏联早期大型综合性杂志。列宁曾亲自参加筹备,1921年创刊于莫斯科。先为双月刊,后改月刊。沃隆斯基是首任主编,高尔基负责过文艺专栏。他的《我的大学》及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左琴科等作家作品均在该..

《国际文学》

《文学报》

《文学报》:原苏联作家协会机关报。1929年4月创办于莫斯科。1932年前为苏联作家联合会机关报,1932年联共(布)发布《关于改组文艺团体》决议后,该报改为苏联和俄罗斯联邦作协筹委会机关报。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

《旗》

《旗》:原苏联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性月刊。1931年在莫斯科创办。原苏联作家协会机关刊物之一。最早以红军和海军作家联合会《洛卡夫》名义出刊,发表军事题材作品,后期栏目增多,至今除刊登题材广泛的国内外作家作品外,还辟有..

《文学遗产》

《文学遗产》:原苏联不定期文学资料集刊。主要刊登未公开发表过的文学史资料和社会思想史料。创刊于1931年。最初两期由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和共产主义科学院语言和文学研究所合编。1939年起多次更迭归属,先为俄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