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9—1974
【介绍】:
德国作家。
生于德累斯顿。曾在莱比锡大学攻读日尔曼语文学、历史、哲学和戏剧史。1920年开始写诗,1922年应聘于《新莱比锡报》,1925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迁居柏林,为《世界舞台》、《柏林日报》和《星期一清晨》等报刊撰稿。
1931年被接纳为笔会中心成员,1933年他的书被焚烧,创作活动被禁止。1934和1937年两次被捕,1937年越过边界前往萨尔茨堡。
战争期间他留在德国,一方面要照顾母亲,同时也要充当纳粹暴行的见证人。1942年他写了电影剧本《闵希豪森》和《小小的边境之行》。
1943年创作了喜剧《忠实的手》。1945年创办小歌舞剧团。1946至1947年领导《新报》的文艺副刊。1951年被选为笔会中心主席,后被授予名誉主席称号。
1957年获毕希纳文学奖。他早年在报刊上的文章由于尖锐的讽刺和批判锋芒使他很快引起舆论界注意。
诗作有《紧身衣上的心》(1928)、《镜中的喧嚣》(1929)、《椅子之间的歌》(1932),它们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市侩习气和军国主义势力,控诉现代技术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的丧失。诗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性强,可配乐演唱。
诗作还有《日常琐事——九四五-一九四八年的歌谣与散文》(1948)和《自由——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的歌谣与散文》(1952)等。长篇小说《法比安》(1931)是“新客观主义”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叙述了一个道德家法比安20年代在柏林的经历:失业、经济萧条、政治上听天由命、道德沉沦。
此书发表后引起轰动,被改编成电影。《雪地三游客》(1934)、《消失的小画像》(1935)和《乔治和突发事件》(1938)是他创作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消遣小说,放弃了社会批判,注重故事性。他还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埃米尔捕盗记》(1928)仅在中国就有多种译本。
此外还有《口是心非的洛特兴》(1949)、《飞翔的教室》(1935)、《动物大会》(1949)都很受少年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