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88—1976
【介绍】:
法国诗人、小说家。
生于巴黎一个资产者家庭。早年就读于政治学院与牛津大学。1912年开始外交官生涯。曾在伦敦、罗马、马德里等地任职。
从青年时代起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季洛杜、普鲁斯特、科克托等知名作家结为挚友,先后发表《弧光灯》(1919)、《体温记录》(1920)等充满强烈激情的诗集。莫朗酷爱旅行,土耳其、埃及、日本、罗马尼亚、爱尔兰、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城市都留有他的足迹。他从环球旅行生活中汲取了创作灵感,根据在各地的见闻与感受相继创作出《夜开门》(1922),《夜关门》(1923)、《勒维与伊兰纳》(1924)、《典雅的欧洲》(1925)、《活佛》(1927)、《黑色妖术》(1928)、《世界冠军》(1930)、《印度之路》(1935)等大量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中短篇小说集。他追求写作速度和异域风光,以印象派的笔触描写了东方、非洲、北美、南非及欧洲的一些城市的游记,再现了20年代世界各国动荡、疯狂的气氛。《纽约》(1929)、《伦敦》(1933)、《布加勒斯特》(1935)则像三幅风景画,详细描绘了这三座城市的历史与风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莫朗的创作手法由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观察转入心灵深处的描写。
作品体裁也由中短篇转向长篇。小说《埃卡特和他的狗》(1954)描写一位财政检查官追忆流逝的时光,回想青年时代曾在非洲与一位女人邂逅,坠入情网,但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原来对方是有夫之妇。
小说《别作声》(1965)叙述了一个人逃避到沉默之中的情景,着意表现了他的内心变化。其他小说还有《宗教裁判所的末日》(1946)、《塞维利亚的鞭笞派教徒》(1951)等。此外,他还写有回忆录《威尼斯》(1971)和《塞尔的索非·多罗泰长眠于此》(1968)等几部传记作品。莫朗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与维希政府合作,1958年申请进入法兰西学院资格被戴高乐否决,直至1968年才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