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9—1984
【介绍】:
法国诗人、画家。
生于比利时那慕尔市一个建筑师家庭。在布鲁塞尔读书。
早年当过远洋水手。
1924年定居巴黎,与诗人苏佩维埃尔、现代画派恩斯特等人交往甚密。
1924年首次发表诗集《我曾是谁?》,引起文坛关注。1927-1939年周游世界,发表两部诗体游记:《厄瓜多尔》(1929)记录了游历中美洲诸国时的自我发现;《蛮子游亚洲》(1933)描写在亚洲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的见闻及感受。
米肖从未参加过超现实主义运动,但其风格却与之接近。想象丰富而奇特,喜欢追求朦胧的意趣,经常周游“内心空间”和想象中的异国他乡。
他运用粗野猥亵的语言,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藉以对平庸落后的现实社会发泄内心的激愤和痛苦的感情。散文诗作《有个毫毛》(1930)表现了一位时时受虐待,惯于逆来顺受的小人物的遭遇。他曾为点一道菜单上没有的排骨而被扭送警察局,为一点小病就医而无端失去一个指头。透过幽默的文笔,人们可以看出小人物凄惨的血泪苦命。
这类作品还有《我的领地》(1929)、《大加拉巴涅国之行》(1936)、《毫毛,内部的远方》(1938)、《在神奇的国家里》(1941)、《考验,驱魔法》(1945)、《此处,波德马》(1948)、《梅多逊》(1948)、《折缝里的生命》(1948)等。1956-1960年间,他大量服用致幻剂。在幻觉作用下,相继创作出《凄惨的神迹》(1956)、《骚乱无限》(1957)、《破裂中的安宁》(1959)、《睡眠的方式与醒来的方式》(1969)等诗集。诗人探索了梦境与幻境。
批评家认为“他的艺术范畴属于“梦、幻想和致幻剂所属的内心世界。”自1937年起,开始作画,并多次把图画与诗作融合在一起。《得自深渊的体会》(1961)等作品还运用图解和词语两种方式巧妙地表达出作者的诗意。米肖的不少作品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容,都不易归入通常的体裁,既似诗歌、小说、散文又像杂文、寓言乃至戏剧独白。
混杂使用各种文体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
他的作品对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流派及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小说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1965年获国家文学大奖,但本人拒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