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87—1976
【介绍】:
法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阿腊斯。1908年定居巴黎后,受一致主义影响曾一度与于勒·罗曼等修道院文社成员来往甚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内瓦与罗曼·罗兰交往频繁,坚持人道主义反战立场,发表诗作《你们是人》(1915)、《死之舞》(1917)等。1924年皈依天主教并潜心钻研弗洛伊德学说。
受象征主义影响,相继发表了一批神秘晦涩、飘忽朦胧的诗集《失去了的天堂》(1929)、《婚宴集》(1931)、《血汗集》(1933)等。这些诗作抒发了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私,象征被压抑的情欲,表现了“性欲、罪恶和死亡”之类的主题,给人以悲观沉闷的印象。
“意识流、精神性、悲剧结局”堪称是其艺术特色。儒弗的诗文富有音乐感,简洁晓畅。此外,还写有心理小说《波利娜在1880年》(1925)、《荒凉的世界》(1927)、《瓦加迪》(1931)、《血淋淋的故事》(1932)、《主要场景》(1935)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在抵抗运动的启迪下发表了《光荣》(1942)、《巴黎的圣女》(1944)等诗集。战后还写有《颂歌》(1950)、《语言》(1954)、《散文》(1960)、《波纹》(1962)、《黑暗》(1965)等诗集及数篇音乐评论文章《莫扎特的唐璜》(1942)等。他还译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37)、《麦克白》(1958)、《奥赛罗》(1961),契诃夫的《三姊妹》(1958)等名剧。
1962年获国家文学大奖。1966年获法兰西学院诗歌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