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89—1963
【介绍】:
法国作家、艺术家。
他多才多艺,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绘画、装饰、编舞、评论,几乎什么都搞,且全都有成就,被人誉为“巴黎才子”。1909年,他的第一部诗集《阿拉丁之灯》出版。
后来,他创办了一家杂志,并结识了一些在巴黎的先锋派艺术家,开始探索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受当时在艺术界以神童闻名的雷蒙·拉迪盖的影响,师承其明朗简练的写作风格。
他的诗努力发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中的奥秘,形式上追求奇巧,被人称为“耍弄文学的魔术师”。诗集有《好望角》(1919)、《弗朗索瓦的玫瑰》(1923)、《残缺的祈祷》(1925)、《厄尔特比瑟天使》(1925)、《歌剧》(1927)。
同时,他的小说、散文、剧本也以惊人的速度创作出来,令人瞠目结舌,如小说《调皮捣蛋的孩子们》(1923)、《骗子手托马斯》(1923)、《一字开》(1923)、《波托马克》(1924)、《白皮书》(1928),剧本《埃菲尔铁塔的新郎》(1921)、《安提戈涅》(1922)、《罗密欧与朱丽叶》(1924)、《奥尔甫斯》(1927)、《人类之声》(1930)等,他的批评论文、绘画、雕刻、插图作品也纷纷发表。其中《奥尔甫斯》一剧对希腊神话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主人公成了一个超现实主义诗人。这种将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奇特艺术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人的现实悲剧和人对自由的追求。30年代起,科克托开始从事电影创作,写有脚本《诗人的血》(1932)、《永恒的返归》(1943)、《布洛涅树林的夫人们》(1945)、《美女与野兽》(1947)、《双头鹰》(1947)、《调皮捣蛋的孩子们》(1950)、《奥尔甫斯的遗嘱》(1959)等。
3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有剧本《俄狄浦斯王》(1937)、《打字机》(1941),诗集《神话》(1935)、《钉在十字架上》(1945)、《挽歌》(1962),散文《无名氏的日记》(1955),评论集《诗的批评》(1945)、《生存的困难》(1947)等。1955年,科克托当选为比利时法语文学皇家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