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学流派。
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首先由作家埃利奥·维多利尼在由他自己主编的《梅那博》杂志(1961年第4期)上发起“工业与文学”的调查和讨论,刊登有关的论文和小说、诗歌作品。他提出“当代文学负有描写工业异化现象过程并预示从工业异化中解放出来的前景的任务”,得到一批作家的响应,60年代产生出大量描写工业文明弊病的作品。其中最优秀的是保罗·沃尔波尼的《世界机器》(1965)、卢契亚诺·比安恰尔迪的《辛酸的生活》(1962)、奥蒂耶洛·奥蒂耶里的《紧迫的时间》(1957),乔万尼·斯特托利的系列小说《米兰的秘密》(1954-1962),帕斯特利尼的《我们要获得一切》(1971)。
这些作品直接描写现代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状况和工会活动,既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也反映了工人阶级为消灭异化所进行的斗争,代表文学在内容上的变革,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一股激进的支流。后来有一些作品的描写对象有所扩大,出现了以厂主、职员为主人公的作品,但生活素材仍旧来自工厂,现实主义宗旨不变。意大利工人阶级直接参加这项文学创作活动。如都灵的工人路易吉·大卫写出短篇集《吉姆卡那——克罗斯》(1957)、热那亚的机械制造工人文琴佐·圭拉齐发表长篇小说《一个工人的愤怒》(1974)、都灵的旋工托马索·迪·齐亚多拉以日记形式写成的纪实小说《蓝色工作服》(1978)。这些作品在心理描写和语言表达上具有工人阶级的特色,而且在揭示社会关系的状况上也很深刻。
70年代后专业作家们向其他方向转变,工人作家则坚持了这一写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