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

心理现实主义:

拉美当代小说流派。

发轫于30年代,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欧美意识流小说。它既无宣言和刊物,也无团体和领袖,难以上升为传统意义上的“流派”。但同时它又拥有所有流派的内在特点,即同一时期相当数量作品所体现的题材(对象)和形式(手法)的相似性;更具有当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混杂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纷纭多变。早期心理现实主义作品以表现意识流为主,代表作有墨西哥作家托雷斯·博德特的《1月1日》(1934)、智利女作家马·路·邦巴尔的《丧事》(1938)、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井》(1939)、阿根廷作家埃德华多·马列阿的《11月节》(1938),等等。

中期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较注重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理活动分门别类,创造了适应展现内心世界的不同层次、内容和形态的“辐射式心理结构”、“复合式心理结构”、“跳跃式心理结构”、“回闪式心理结构”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的《隧道》(1948)和《英雄与坟墓》(1961)、智利作家玛尔塔·布鲁内特的《梦之根》(1949)、哥伦比亚作家埃德华多·卡瓦列罗·卡尔德隆的《背后的基督》(1952)、古巴作家雷伊纳尔多·阿雷纳斯的《迷幻世界》(1969)、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等。

70年代,心理现实主义开始向传统叙述形式回归,这时,心理描写与叙述呈现出复合的态势,其代表作如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的《天使的阴阜》(1976)和墨西哥作家费尔南多·德尔帕索的《帝国轶事》(1986)等都表现出既向内又向外(各占一半篇幅)的张力。心理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由评论家何塞·路易斯·马丁在《西班牙语美洲当代小说》(1973)一书中最先提出的。名目通行既久,也便约定俗成了。

为您推荐

爆炸后文学

爆炸后文学:70年代以后的拉丁美洲文学,又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世纪中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像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样的世界级文学大师,但70年代以后,随着这些大师的衰老或相继仙逝,拉丁美洲文坛青黄不接、江河日下。这是对爆炸..

马丁·菲耶罗主义

马丁·菲耶罗主义:阿根廷现代文学流派。始于1924年《马丁·菲耶罗》杂志发表《〈马丁·菲耶罗〉宣言》,终于1927年该杂志停刊。主要成员包括杂志的编辑兼作家埃瓦尔·门德斯、阿图罗·埃斯特雷拉和卡洛斯·比利亚莱以及..

土着主义

土着主义:拉美现代小说流派,又称印第安主义,因描写印第安人生活而得名。1889年,秘鲁女作家克罗林达·玛托·德·图尔内尔的《没窝的鸟》开了土着主义小说的先河,她在这部作品中一扫浪漫主义时尚,塑造了一群被排斥在文明之外..

怪谲主义

创造主义

创造主义:20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诗潮。创始人是智利诗人比森特·维多夫罗。比森特·维多夫罗出身名门,1916年旅居法国时,曾在阿波利奈尔和雅科布创办的《SIC》和《北南》工作。后又取道西班牙,在马德里结识了拉斐尔·坎西..

文学爆炸

文学爆炸:拉丁美洲当代文学术语,指拉丁美洲文学的突然崛起。原文意为西班牙语美洲长篇小说爆炸,是指讲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国家长篇小说创作引起的轰动效应,不包括讲葡语、法语或英语的其他拉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本世纪中叶..

卡塞雷斯

卡塞雷斯:【生卒】:1903—【介绍】: 乌拉圭女诗人。文笔优美细腻,作品多透视内心精神境界,探索宗教情感。着有诗集《奇特的岛屿》(1929)、《埃斯特尔·德·卡塞雷斯之歌》(1931)、《孤独篇》(1933)、《天廷》(1935)、《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