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68—1927
【介绍】:
波兰小说家、剧作家、文艺理论家。
19世纪末住在德国,用德文写作,着有《肖邦和尼采》(1892),1898年回到克拉科夫,主编《生活》杂志,发表题为“信仰”的论文,提出了一整套波兰现代主义美学,即“为艺术而艺术”的纲领。他认为人的悲剧产生于高级灵魂和低级头脑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认识摆脱了理性主义和感觉论的“赤裸裸的灵魂”,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对人处于病态即不受意识控制的状态进行分析,才能获得。否认艺术家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感,说艺术家应当创造一种目的在于本身的新艺术。他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魔鬼的孩子们》(1899)、《强人》(1912-1913)、《吼叫》(1917),长篇小说三部曲《大地的儿子们》(1904-1911)和《贫穷的孩子们》(1913-1914)等大都取材于流浪艺人的生活,侧重表现人的性意识和各种病态心理,手法上有新颖之处,但充满悲观主义思想倾向。
剧本如《金羊毛》(1901)、《客人》(1901)、《母亲》(1902)、《雪》(1903)、《城市》(1914)、《复仇者》(1927)等也大都反映人的性意识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往往导致悲剧的结局。是波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现代派文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