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3—1951
【介绍】:
伊朗作家。
短篇小说创作的奠基人。生于德黑兰的一个贵族家庭。
早在学生时代,就编辑出版了《哈亚姆鲁拜集》(1924)。
1925年从德黑兰圣路易学校毕业后,赴欧洲留学,接触了后期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文艺思潮;创作了散文《死亡》,讽刺喜剧《开天辟地的传说》和历史悲剧《萨珊姑娘帕尔雯》(1928),以及《活埋》等4个短篇。
30年代是赫达亚特的多产时期。他与好友伯佐尔格·阿拉维等4人组建“拉贝”文学小组,引进西方流行的创作方法,同守旧的传统学派展开论战,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赢得了人们的好评。1935年以前,赫达亚特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三滴血》(1932)和《淡影》(1933),中篇小说《阿拉维耶夫人》(1933),讽刺故事集《萨哈布的狂吠》(1934),历史悲剧《马齐亚尔》(1933),着名文艺论着《哈亚姆的诗歌》(1934)等。1936年因不堪忍受礼萨王的专制统治,他移居印度孟买,用现代派手法写成了中篇小说《瞎猫头鹰》。
它讲述两个荒诞不经而富于哲理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憧憬。从印度归来后,他先后在音乐协会和工艺美术学院任职,收集地方民歌和民间故事,写出论文《民歌》(1939)、《论〈维斯与拉明〉》(1945)和《民俗学——大众文化》(1945),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礼萨王倒台后的1942年,他写出幻想故事《生命水》,表达他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向往。1945年他去乌兹别克作短期旅游,是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哈吉老爷》,作品的风格与《瞎猫头鹰》迥然不同,色调鲜明,笔锋锐利、泼辣,独具一格。
1946年他出席伊朗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同年发表了以悼念罢工中英勇牺牲的工人为题材的小说《明天》。1950年底他只身前往法国,翌年4月9日在巴黎自杀。
生前名声不大的赫达亚特,逝世后逐渐受到重视,被誉为伊朗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匠;英国出版的《东方文学辞典》称“赫达亚特的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