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8—1971
【介绍】:
印度孟加拉语小说家。
生于西孟加拉邦比尔普姆县一个地主家庭。受教育不多,但通过刻苦自学,获得渊博知识。二三十年代,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还积极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为此曾坐过牢。一生创作了50多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
主要作品有被称为反叛作品的《石头城》(1933)、《丧颈》(1933)、《饥荒》(1944)、《风暴和落叶》(1946),被称为史诗作品的《娘神》(1939)、《迦愣迪河》(1940)、《群神》(1942,全景式小说,全面描绘30-40年代印度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获1967年智慧讲座奖)、《项链弯的故事》(1951),被称为浪漫主义作品的《拉依格姆依》(1935)、《阿员》(1938)、《诗人》(1944)等。他对印度文坛的主要贡献在于史诗小说。作品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原始文化、歌舞、节日、风俗甚至自由性爱等,开创了印度区域小说的先河。前期作品大都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孟加拉人民的生活;后期作品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手法,取材于城市生活,主要作品有《蛇女的故事》(1952)、《诊疗所》(1953,获印度文学院奖)、《门吉莉的歌剧》(1964)和《世纪的死亡》(1971)等长篇小说。
《诊疗所》因为作家放弃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采用回忆、倒叙、时空交错、意识流等手法,曾受到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