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文化月刊。
1933年7月首创,其宗旨是促进印度尼西亚新文化和印度尼西亚语的发展,给文学艺术注入“新精神”。它的贡献在于为全国艺术观点和风格各异的作家提供自由论坛,促进了30年代文学的发展,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后停刊。
在印尼文学史上,有人将1933-1942年称为“新作家时期”,将经常在《新作家》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称“新作家派”,但他们的学术观点和艺术风格并不一样,很难说是一个流派。该刊在印尼独立之后曾一度复刊,1953年又停刊。
印度尼西亚文化月刊。
1933年7月首创,其宗旨是促进印度尼西亚新文化和印度尼西亚语的发展,给文学艺术注入“新精神”。它的贡献在于为全国艺术观点和风格各异的作家提供自由论坛,促进了30年代文学的发展,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后停刊。
在印尼文学史上,有人将1933-1942年称为“新作家时期”,将经常在《新作家》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称“新作家派”,但他们的学术观点和艺术风格并不一样,很难说是一个流派。该刊在印尼独立之后曾一度复刊,1953年又停刊。
德瓦科达:【生卒】:1908—1959【介绍】: 尼泊尔诗人、作家。出身贫寒。当过教师、编辑。由于艰苦的生活,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比较了解。曾担任过尼泊尔文学艺术院委员,尼泊尔皇家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诗歌和散文创作。作品..
格依米列:【生卒】:1919—【介绍】: 尼泊尔诗人。现任尼泊尔皇家学院副院长、尼泊尔皇家学院终身院士。生于尼泊尔西部农村,17岁到加德满都攻读梵文,并在《廓尔喀报》任助理编辑。1941年写出第一部长诗《郭宾德》。通过自..
阿拉姆:【生卒】:1898—【介绍】: 孟加拉国剧作家。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政府部门任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摩菲琼》(1948)、《故乡之恋》(1949),短篇小说《丰盛的酒筵》(1953),讽刺小说《胡须小传》(1954)等。他..
鲍迪亚尔:【生卒】:1884—1965【介绍】: 尼泊尔诗人。出生于博克拉币附近的阿尔洁里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靠自学成才。14岁就开始写诗,作品语言优美,富有现实性和哲理寓意,在诗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作品有诗集《笼子里的..
普拉坦:【生卒】:1915—1959【介绍】: 尼泊尔作家、诗人。曾做过多种报刊杂志的编辑工作。主要从事散文和诗歌创作。1947年散文《胡子》在尼泊尔诗人大会上获奖。政治倾向性明确,用作品号召人民觉醒,抨击社会种种弊端,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