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7—1961
【介绍】:
哈萨克作家。
哈萨克科学院院士(1946)。生于牧民家庭。父亲是哈萨克民间大诗人阿拜依的好友,受此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917年发表据民间故事创作的剧本《恩丽克和凯贝基》,通过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家族制罪恶。
1923年进彼得堡大学语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到塔什干中亚细亚大学当了3年研究生;在此期间发表《无力自卫者的命运》(1921)、《隘口枪声》(1927)、《荒乱的年代》(1928)等反映本民族革命前辛酸处境及逐渐觉醒的中短篇小说。30年代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发表有《为了十月》(1932)、《在边界上》(1934)、《宝石羽毛》和《搏斗》(1935)、《在苹果园里》(1937)等大量不同题材的剧本和《面对面》(1933)、《峭壁》(1935)等中短篇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阿拜依的道路》(1947-1956)不仅再现了民间大诗人阿拜依、库纳巴耶夫的光辉形象,而且广泛描绘19世纪后半期哈萨克地区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第一部获1949年斯大林奖,全书获1959年列宁奖。他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
1946年当选为哈萨克共和国科学院院士。主要学术着作《阿拜依的生平和创作》(1946-1954)和《吉尔吉斯的英雄史诗〈玛纳斯〉》(1952)被认为是对两个东方民族两大文化奇观最详实的考证和论述之一。晚年致力于原苏联第一部科学院版的哈萨克文学史《哈萨克苏维埃文学史纲》(1958、1960)的编纂、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