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大屠杀文学”

以色列的“大屠杀文学”:

60年代出现在以色列希伯来文学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占当时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对这样一件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许多老一代犹太人是幸存者,而稍年轻一些的则目睹过或听亲人讲述过。

对这一人间惨剧,战后许多人不愿提及,因而文学上也无反映。到60年代,一些大屠杀的幸存者痛定思痛,强抑心中的悲愤,决定将这一段伤心事通过文学作品揭露于世,引起人们的警觉。阿哈隆·阿佩费尔德是大屠杀的亲历者。经过近6年的努力,他于1962年出版以大屠杀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烟》。随后,他又出版以大屠杀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巴登海伊姆,一九三九》、《奇迹的世纪》、《特齐利:一生的故事》、《撤退》、《前往芦苇地》、《为每桩罪恶》、《不朽的巴特法斯》等。他的小说绝大部分以大屠杀为题材,因而被称为“大屠杀作家”。

与阿佩费尔德同时或随后出现的以大屠杀为主要题材的作家还有大卫·格罗斯曼、萨里昂·利布莱希特、乌里·奥列夫、大卫·沃杰尔。这一流派作家的共同特点是:一、他们本人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或他们的亲人是大屠杀的受害者。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描写生动具体,而且大多带有一定的传记成份。二、他们的作品大多直接描写当年欧洲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少数是反映这场劫难至今仍留在人们心中的创伤。

三、他们的作品反映的历史深度不断加深,从犹太人的具体苦难、心灵创伤的描写,发展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

为您推荐

阿迦奥卢

阿迦奥卢:【生卒】:1929—【介绍】: 土耳其女作家。安卡拉大学法语系毕业,以写广播剧和舞台剧成名。从70年代起更多写触及社会最敏感问题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她的长篇小说主要反映知识分子的问题,如《求死》(1973..

以色列希伯来文学翻译社

以色列希伯来文学翻译社:以色列对外翻译和介绍希伯来文学的官方机构。它于1962年由以色列政府、文化艺术全国委员会、希伯来作家协会和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创建,得到以色列文化教育部和外交部资助,总部设在特拉维夫。创..

以色列希伯来作家协会

以色列希伯来作家协会:这个协会虽名为希伯来作家协会,实为以色列全国性作家协会,总部设在特拉维夫。这个协会现有450名会员,包括作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用希伯来文写作的文学工作者直接入会,用阿拉伯文、俄文、英文..

阿克里塔斯

赫里桑西斯

赫里桑西斯:【生卒】:1915—【介绍】: 塞浦路斯作家、评论家。生于尼科西亚。学医,大学毕业后任教。1934后即开始写诗。曾任《塞浦路斯文学》兼《儿童乐园》杂志主编。着有短篇小说集《小生命》(1958)、《九个痛苦和英勇..

卡楚里斯

卡楚里斯:【生卒】:1935—【介绍】: 塞浦路斯作家。生于尼科西亚。雅典大学文学系毕业。1959年回国,在首都尼科西亚任教,参与创办《塞浦路斯年鉴》杂志。1968年起任教育部文化助理,负责发展塞浦路斯文学事业。着有短篇小说..

克拉尼季奥蒂斯

克拉尼季奥蒂斯:【生卒】:1911—【介绍】: 塞浦路斯作家、评论家。希腊雅典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曾创办杂志《塞浦路斯文学》(1934-1956),获雅典科学院金质奖章。1949年起负责《希腊的塞浦路斯》杂志,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