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73—1934
【介绍】:
犹太民族主义诗人。
现代希伯来诗歌的奠基人。生于乌克兰一小镇。5年后,举家迁到镇郊,父以办沙龙为业,生活艰难。父亲去世后,同祖父一起生活。
16岁时,祖父将他送到一所犹太教学校,准备让他学成后当教士。他在学校接受传统的犹太教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当时流行于俄国犹太人社会中的新世俗主义思潮和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对希伯来启蒙文学和俄国文学发生兴趣。
1891年,他的第一首诗作《致小鸟》发表,遂被誉为现代希伯来诗人。在以后的20多年中,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同时创作了一些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翻译了大量意第绪文民歌以及《堂吉诃德》等欧美文学名着。
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高尔基帮助下先移居柏林,1924年又移居巴勒斯坦。在那里,除继续写作外,主要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1934年去世后,他在特拉维夫的故居辟为纪念馆。比亚利克起初主要写抒情诗,以深邃的笔触、浓烈的感情抒写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犹太教的崇信,对犹太教原始本质的向往。
这主要表现在《光辉的诗歌》等作品中。但这种“高昂的宗教感情”,不久就演化为“低沉的民族悲恸”。《坚持者》一诗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他思想转变的代表作。《孤独》一诗被认为是一首“对消亡的古犹太教的挽歌”。
在诗中对犹太人“没有国土、没有统一政权、没有共同语言”深表哀痛,因而又被称为“犹太民族的悲歌”。还写了不少带有抒情色彩的叙事诗。《光明》、《池塘》、《忏悔》是他的早期叙事诗。后来的叙事诗《沙漠的死尸》叙说犹太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隔绝的苦痛。
在俄国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时,于1905年写的《那么,这也是上帝的惩罚》,呼唤人们不要“守护外国人的果园”。而在发生屠杀犹太人后所写的《在屠城》一诗,则为这个民族的悲惨命运深鸣不平,号召他们“为受侮辱而进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