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销画 :
自澳门、香港、广州等沿海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后,从欧洲来华的画家以及仿效他们的中国画师,专门绘制具有中国风情的绘画,向来华商人销售。在18~19世纪,广州成为这类绘画制作和销售的中心。因其畅销海外,被称作外销画或贸易画。从事外销画的画家在技法、形式上深受旅居广东的欧洲画家如乔治·钱纳利(Chinnery George,1774~1852)等人影响,大部分作品以油彩、水彩或水粉绘成,讲求透视与明暗关系,而在色彩、造型上保留着浓厚的中国趣味,作品题材以人物肖像、民俗风情、花鸟草虫和广东城乡风景为主。吸引外国旅行者的是这些作品的中国情趣,而吸引中国人的是这些作品富于立体感的西洋画法。这些自学成才的外销画家绘制的通草纸画、“油漆画”(油画)以及版画、玻璃画,被来华商人大量购买,运往欧、美各地,其出口税额曾列为广东海关专项。据记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范罢览回国时,曾带走描绘中国人、物、建筑、风景、习俗的各种图画1800多幅。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贸易画作者当推宣统《南海县志》所载的活动于嘉庆(1796~1820)中叶的关作霖,和欧洲人记载的活动于1806年以前的史贝霖(Spolium)。在他们之后有许多中国画家从事外销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多种资料提到的啉呱。啉呱曾从钱纳利学艺,其作品曾在英国展出,有人赞誉他为“中国的汤玛士·劳伦斯”。他开设于十三行同文街的画店雇有20多名画工工作。啉呱、关乔昌、蓝阁等名字,是由外国人记载中转译而来。有人认为关作霖、啉呱、关乔昌、蓝阁是同一个人,也有人推测曾经存在过好几个以“啉呱”为名的外销画家。从现有史料看,广东的关氏家族在清末民初确实出现过好几位画家,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否为同一个人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广东外销画时间延续将近百年,在它的兴盛期,广州十三行一带曾集中了30多家制作、经销绘画的画室和店铺。咸丰(1851~1861)末年,许多外销画店迁往香港。在照相和制版印刷技术进入中国后,这种绘画作品的销售趋于萎缩。
广东外销画作品保留了晚清时期中国南方日常生活和环境的珍贵图像资料,从绘画史的角度看,从事这种绘画的广东画家是第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中国人。现存的广东外销画主要由英、美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等一些历史悠久的博物馆藏有成百上千幅这一类作品,中国香港、澳门也有收藏。
《广州商馆区一角》
《贵妇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