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造像 :
大足石窟主要造像区之一。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区东北约15千米的宝顶山,集中于大、小佛湾两处。其年代有创建于唐、宋和明代诸说。据明洪熙元年(1425)碑刻《重修宝顶山圣寿院记》,宝顶山石窟创始人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依凭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因此从南宋始创最为可信。前岩后洞分指大佛湾、小佛湾。
宝顶山造像是一处统一计划修建的重要的密宗道场,先建小佛湾,后雕大佛湾,历时数十年才完成。小佛湾造像多倾毁,保存较好的有毗卢庵中柳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相图浮雕。庵前有一座三级方石塔,上层四面雕像,下层刻经目,多为密宗经典。塔上所刻铭文中有赵智凤所造新字数十个。大佛湾长约500米,岩高15~30米,造像雕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除两个石窟外,均为摩崖造像。这里是一处大型连续性雕刻的庞大群像,场面宏伟,为国内摩崖石刻造像中所仅见。题材多样,以密教内容为主,主要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千眼观音、释迦诞生、九龙浴太子、涅槃、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圆觉洞和牧牛道场等。其中柳本尊行化图是大足安岳佛教石刻造像区特有的题材,也是四川密教造像的发明创造,这些造像糅合了佛教密宗、禅宗以及儒家孝道等各种思想,是研究雕刻艺术史和宗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造像形象生动真实,比此前的唐代佛教造像更接近于普通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宝顶山第8号摩崖千手观音
宝顶山第20号摩崖养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