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 :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千米处的覆钟山崖壁上,包括寺沟、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楼底村等处,以寺沟窟群最为集中。北魏永平二年(509)由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开凿。现存窟龛295个,雕像2126躯,宋、明、清碑刻7通,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诸代题刻150余方。窟龛集中分布在高10余米,长120米的峭壁上,是甘肃规模较大的石窟群之一,与南去45千米的庆阳南石窟寺适成对称,故名北石窟寺。北魏和唐代窟龛是其精华所在。北魏洞窟平面多作方形和长方形,窟顶为平顶、覆斗顶或穹隆顶。窟内壁面或凿出一圆拱浅龛或三龛。有的窟内凿中心柱。第165窟是北魏永平(508~512)年间开凿的一个大窟。平面为长方形,进深15.7米,宽21.4米。窟顶为覆斗形,距地13.2米。在左、右、后壁下部的低坛上,布列高8米的七佛立像。立佛间有胁侍菩萨10身,高4米。前壁雕二交脚菩萨像,高5.4米。还有一乘象菩萨像和天王像,高度也在3米以上,前壁还雕有32身千佛。窟顶西坡为长15米,高2米的大面积本生故事浮雕。此窟七佛立像之高大,造像气势之雄伟庄重,淳厚洗练又不失生动细腻,在国内北魏石窟中极为罕见。唐代窟龛平面多作方形或马蹄形,有的设低坛。窟顶多平顶或穹隆顶,个别洞窟窟前有木构建筑。唐武则天大周如意元年(692)泾川临泾县令杨元裕修建的第32窟,雕有以阿弥陀佛为主尊的造像一铺,佛两侧雕弟子、菩萨和金刚力士各1身。造像体态丰满优美,造型生动传神。
北石窟寺165窟二佛像(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