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 :
主要指可供临摹学习的书法范本。包括两类:①对于名家真迹,通常一件作品称为一帖,多用于宋代以前的名家书迹。一般取帖文中的词语命名,如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东晋王羲之的《远宦帖》等。也有将一组作品合称为一帖的,如唐太宗将王羲之书迹分书体拼接成若干长卷,每卷收若干帖,皆以第一帖名称统称全卷;又如武则天于万岁通天(696~697)年间命人将王羲之家族7人的10帖摹本合装一卷,后世称为《万岁通天帖》。②指将名家书迹编排并摹刻在统一规格的石板或木板上,再制成用以欣赏流传和临摹学习的拓本,又称为“法帖”。汇集不同时代、不同书法家作品或同一书法家若干作品的一般称为“丛帖”或“汇帖”,最早为北宋淳化年间摹刻的《淳化阁帖》;只摹刻一件作品的,称“单帖”,著名的有《定武兰亭序》、颜真卿《争座位帖》等。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从北宋到清末,官私汇刻丛帖的风气历久不衰。大量刻帖在保存书法风格、传播书法作品和推动书法发展等到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流传至今的一些孤本、善本刻帖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