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 :
世界各国均有不同形制、不同用途的碑存在。中国最早的碑并无文字,而是指竖立于宫殿前、宗庙前和墓穴前的巨石。立于宫殿前的用来观测日影;立于宗庙前的用来拴系牲畜;立于墓穴前的中间凿有圆孔,用来牵扣引棺下葬的绳索。从汉代开始,逐渐在庙前墓前的碑石上书刻歌颂先贤或纪念死者的文字,并逐渐将碑的形制固定下来。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厅
汉碑的形制尚不统一,汉以后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顶上部分称为碑首,大多为半圆形,上面刻有碑文标题全称,称题额。汉碑的碑首形状不一,题额或有或无。中间部分称碑身,碑身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边称碑侧,均可书刻碑文。底下部分称碑座,用以承载固定碑身。碑座常常雕成龟形动物,名为赑屃。有些汉碑还保留着最初的痕迹,碑身凿有圆孔,称为碑穿,为后世所无。根据碑文的内容,碑刻可分为墓碑、庙碑、记事碑、颂功碑及刻经碑等类别。
碑刻是中国古代记录史料和保存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留存至今的许多古代碑刻(特别是唐代以前的碑刻)在历史、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