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
潘天寿正挥笔作画
生于浙江宁海北乡冠庄村,卒于杭州。7岁入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兼习写字、绘画,并经常从事农活劳动。14岁入宁海县城国民小学读书,开始临摹《芥子园画传》《瘗鹤铭》《玄秘塔碑》。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专修5年,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等。毕业后回乡教书。1923年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不久,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授中国画及中国绘画史,两年后编写出《中国绘画史》一书。同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在上海,潘天寿以诗画谒见吴昌硕,吴昌硕以《读潘阿寿山水障子》一诗相赠,还送他一副篆刻书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1928年春,潘天寿任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1930年后,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的中国画教师,每周往返于沪杭之间。其间,曾与吴茀之、诸闻韵、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1937年,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迁,至1940年到达重庆,潘天寿同师生一起,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教学。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7年,辞去校长职务,专心教学与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
《露气》(1958,中国画,130厘米×154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画、书、印、诗俱佳,尤以绘画盛称于世。他的绘画上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雄健峻拔,明代戴进的豪劲奔放、沈周的沉着老练,以及石涛的苍浑、朱耷的奇倔冷逸、吴昌硕的强悍,熔铸成自己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的书画追求雄强、豪壮、气势、阳刚之美。他画岩石,不求圆润、玲珑、剔透、灵动,而求方折、突兀、陡峭、坚凝。用笔,务以苍劲、奇峻、挺拔、古拙、生辣为准。他以书入画,但以隶书与魏碑运笔,多方折大起大落,布阵严正雄阔,贯于平面分割。总体上,他的作品追求博大静穆,这是他个性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审美理想的曲折反映。
潘天寿擅长指画。晚年常以指墨作巨幅大幛,古拙沉郁,生涩凝练,质朴无华,与其笔画的布阵造境、惨淡经营相互补充。在雄奇壮伟的总体风格上,其指画与笔画相一致,但用手指运墨的似拙非拙的效果,比峭拔的笔画更趋于自然质朴。指画一向为文人画家的“偏侧小径”,但潘天寿却将它作为大道行走,画出苍浑博奥的风貌,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潘天寿的书法,得力于甲骨文、石鼓文、二爨及黄道周、史孝山诸家,真、草、篆、隶无一不通,尤以行书最具特色,多用扁笔,方圆并用,错落参差,大小、疏密、斜正,一任天然,姿致奇峭而多意,与他的画面结构相谐。亦善诗,有《听天阁诗存》2卷行世。其诗注重炼意炼句,诗风僻拗老健,力排柔媚纤弱。
《松鹰 》
潘天寿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主张先承而后革,先钻进去再跳出来。他在1928年写的《中国绘画史》中说:“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就是混交时代。因其间外来文化的传入,与固有特殊的民族精神互相作微妙的结合,产生异样的光彩。”但他晚年主张中西画拉开距离,各自发展。出版有《潘天寿画集》,以及《听天阁诗存》《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谈艺录》《中国绘画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