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溪寺洞 :
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前室敞口,无顶,平面方形。原有建于清代面阔三间的窟前木构窟檐建筑,内壁嵌有明、清之际文人墨客所题游览龙门诗词碑碣数十方,时称“斋祓堂”。现诗碑已移至东山擂台碑廊。木构窟檐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拆除,现窟前窟檐建筑系20世纪90年代所重建。潜溪寺本为宋代龙门西山山后一所木构寺院,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有人在该石窟窟额上妄刻了“潜溪寺”三字,于是便以讹传讹,该洞便被称为潜溪寺。
主室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高9.3米,宽9.5米,进深6.7米。窟顶莲花雕饰简单,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一铺7尊。本尊阿弥陀佛像通高7.8米,波发涡纹,面颊丰满,身躯魁伟,结跏坐方台座上。左侧观世音菩萨、右侧大势至菩萨分立两旁。二菩萨手持莲蕾、净瓶或指拈摩尼宝珠、法器。体态端庄、文静,表情温柔敦厚,为龙门石窟初唐菩萨像的代表作。二天王足踩夜叉,姿态威武。潜溪寺的造像运用了较为纯熟的圆刀刀法,其雕刻充分反映了初唐造像艺术的成就。
在南壁菩萨与天王像之间,有明代隆庆五年(1571)镌刻的“西洛奇观”4个大字。
潜溪寺本尊阿弥陀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