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
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并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期间,遭遇饥荒,他开仓赈贷贫民;朝廷对百姓赋役繁重,他上书抗争。永和十一年(355),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他一生性好山水与交友,会稽许多名士如孙绰、李充、许询、支遁都与他有同好。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孙统等41人宴集山阴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辞官后,王羲之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他性情天然任率,传说他爱鹅并以书《道德经》与山阴道士换鹅;见门生家案几滑净,便拿起笔来随意书写,真草相半;还为蕺山老姥书扇。这种性情和爱好对他的书法有一定影响。
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谓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姨母帖》《初月帖》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根据王方庆家藏墨迹勾摹,收在《万岁通天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卷中。《姨母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保留隶书痕迹较重,可能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寒切帖》(天津博物院藏),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前者摹写亦精,侧媚多姿;后者行笔流畅,圆浑妍媚,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被乾隆皇帝收藏,认为是三件稀有之物,遂名其藏室为“三希堂”。《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藏于日本皇室,是唐代流传至日本的勾摹本,结构紧劲内擫,险劲沉着。《孔侍中帖》(日本前田育德会藏),亦为唐代流传至日本的摹本。《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虞帖》(上海博物馆藏)及《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等,大都为流传有绪的勾填本或临摹本。《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真伪尚有争论),遒媚劲健,非常美观,流传至今的有各种摹本和刻本。摹本以神龙本最为著名,刻本以定武本最为著名。唐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勾摹流行于唐代的王羲之书迹而成,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这类集唐代王羲之书的还有《兴福寺碑》《集王羲之书金刚经》等。流传王羲之的书法还有许多刻帖。《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购集王羲之书法墨迹的一卷,历代刻本很多,有的出自勾摹,有的出自临写,其中以上海博物馆宋拓馆本为最精。此外历代丛帖多收有王羲之的书法,北宋《淳化阁帖》和《大观帖》卷六、卷七、卷八集中收有王羲之的书迹。王羲之的小楷有《乐毅论》《东方朔像赞》《黄庭经》等多种,因屡经传摹翻刻,是否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已很难断定。
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