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林风眠 :

生于广东梅县,卒于香港。祖父是雕刻石匠,父亲林雨农承祖业并兼习绘画。林风眠中学毕业后赴上海,1919年由法华协会选送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1922年,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1923年,游学德国柏林,翌年春回巴黎,与留法同学林文诤、吴大羽、李金髮等组织霍普斯会(霍普斯是阿波罗音译)。同年5月,由霍普斯会和美术工学社发起,在斯特拉斯堡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1925年冬回国,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后改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辞职赴上海,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并负责筹备全国美展。192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建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1938年后,历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2年退职居上海,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62~1963年,先后在香港、北京举办个人画展。“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打成“黑画家”,许多作品被毁。1977年,先后在中国香港、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两年后定居香港。

《人类的痛苦》局部(1929)

林风眠早年的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金色之颤动》《伤鸟》等。《摸索》是受到拉斐尔《雅典学派》的启示创作的,把耶稣、荷马、但丁、V.雨果、L.N.托尔斯泰、蔡元培等思想家描绘在同一画幅里,以灰黑色调表现出深沉浩渺的境界,旨在揭示人类的精英对人生奥秘的探索。《人道》以受压抑的痛苦躯体表现对真正的人生的渴望。此件大型油画作品多用象征手法,场面宏大,结构复杂,可以看出受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他的中国画以水墨花鸟为代表,在形式上吸取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

《鸡冠花》(1977)

20世纪30年代以后,林风眠致力于改革传统绘画。1939~1945年在重庆期间,他独身一人,寂寞耕耘。他画水墨美女、江岸、猫头鹰等,终于创造出新风格的中国画。1952~1977年在上海,是他探索的第二个高潮,他画了大量的禽鸟、花卉、风景、戏曲人物,艺术上高度成熟。1979年定居香港后,他的探索又达到新的阶段。

林风眠的中国画走中西融合的道路。使用毛笔宣纸,但不求书法力透纸背的效果,也不题诗于画。运线果断、疾速、遒劲,显出独立的个性。他常常融浓丽的色彩于水墨,突出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他从人类文化与艺术史的高度审视传统,把自然和心灵视为创造艺术生命的源泉。他看重观察对象,但从不拘泥于表面的真实。总是在方形的构图中创造各种意境,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在现代革新中国画的种种实验探索中,林风眠的创造性、开拓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渔妇》(1989)

林风眠在教学中兼收并蓄、中西并存,他能够容纳各种遗产和各种风格流派。他重视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追求个性。强调尊重客体对象,但反对学院主义,引导学生在表现对象生动性的同时,求得情感与理智间的平衡。他提倡多方面发展,教育学生在画好画的同时,也去读文艺名著,读哲学、历史,以充实心灵,增进感受力。他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生,包括刘开渠、李苦禅、李有行、雷圭元、李可染、王朝闻、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席德进等。出版有《林风眠全集》。

为您推荐

石鲁

石鲁 : 生于四川仁寿,卒于陕西西安。1934年夏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后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组长,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创作员,群众日报社《群众画报》主编..

三桥派

三桥派 : 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篆刻艺术蓬勃兴盛,以文彭的成就和影响最为显著。在文彭的带动和影响下,何震、苏宣等篆刻家迅速崛起,各自拥有一批追随者并形成不同流派。时人将以文彭为中心的一派称为三桥..

《平复帖》

《平复帖》 : 纸本,高23.8厘米,宽20.5厘米,草书9行,存84字,无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北宋《宣和书谱》卷十四著录为陆机真迹,自北宋以来流传有绪,为现今存世的中国古代书法名家真迹中时间最早的一件。《..

黄土水

溥雪斋

溥雪斋 : 生、卒于北京。满族,正蓝旗人。清皇族,曾祖父为道光帝。与两位弟弟溥佺(字松窗)、溥佐(字毅斋)均有画名,有“一门三杰”之称。雪斋自幼熏陶于书画、诗文之中,得以亲睹、研习宫中所藏古人遗迹。擅..

吴冠中

吴冠中 : 生于江苏宜兴,卒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J.苏弗尔皮 教授的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 A.洛..

潘鹤

潘鹤 : 生于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卒于广州。15岁从黄少强学画。3年后到澳门,以雕塑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广州,1950年就读于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毕业后曾在华南文联、广东美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