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缂丝 : 中国古代丝织品。古文献中又有克丝、克绣、刻丝之称,皆属字异、音同、意同。缂丝是以本色熟丝作经线,以彩色丝线作纬线,先将要缂织的纹样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小梭按其不同色彩和纹饰分别织纬,纬线不通梭织造,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在不同色彩或不同纹饰轮廓之间互不相连,似刀镂刻状,故称缂丝。
  这种特殊的缂织方法,最早源于汉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毛织物,称为缂毛。在新疆汉墓中有许多这类实物出土,《晋书》称为镂罽,汉、唐时期始用蚕丝作原料,始称缂丝。蒙古诺音乌拉汉墓出土山石纹缂丝残片,新疆阿斯塔那 206号唐代张雄夫妇墓出土舞俑腰带叶纹缂丝带,北宋缂丝紫天鹿,缂丝《紫鸾鹊谱》,南宋沈子蕃缂丝《梅花寒鹊图》,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等,大致反映了元代以前缂丝工艺技术的发展概况。特别是经南宋时期出现的沈子蕃、朱克柔等一批优秀的缂丝工艺家的努力,使缂丝工艺超越了实用美术的范围,而以卷、轴、册页的形式摹缂名人书画,发展成一门供人们欣赏、具有审美功能的新兴艺术品了。明清时期缂丝技术继承了宋元缂丝的优秀传统,而有着极大的发展。这个时期除缂织袍服、屏风、靠垫、桌围、椅披、包首等实用品外,还大量缂织诗文、书画、佛像等,表现领域更加扩大。在缂丝技术上创造了透缂,即双面缂的工艺,缂工精细,正反两面纹饰均精彩一致,同时又将缂丝与刺绣两种不同的工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有时甚至采用画面加淡彩渲染的方法,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缂丝技术的表现力。
     
  缂丝的主要技法有:①构边线,又称构缂,有单股和双股构边线之分,用于缂织纹饰的轮廓线。②结,在两晕或三晕色之间,另竖向缂织一条线。起调和及增强色彩层次感的作用。③掼缂,在两色之间,横向缂织1~2条线,起到调和及晕色的作用。④戗,分为长短戗,由两种色线间隔缂织长短不同的线条;木梳戗,由两种色线间隔缂织长短相同的线,形如梳齿状;凤尾戗,由两种色线交替缂织长短、粗细均不同的线条,形如凤尾状。上述3 种戗缂方法,均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缂织,目的是达到色彩的过渡变化和晕色的效果。参和戗,是从下至上由深色逐渐退晕到浅色,使之增加立体感和质感;包心戗,由外向中心部位,逐渐由深色过渡到浅色的缂织,作用与参和戗相同。⑤搭梭,又称"横门闩",在2 个色区的开口之间缂织一梭,使其搭连一起,增强牢度。⑥子母经,分单子母经和双子母经,用1根纬线,在2根经线上缠绕,如缂织玺印的边框。⑦盘梭,用2把梭子在1根经线上上下盘绕缂织,表现编织纹。⑧绕梭,用一种色线在经线上缠绕缂织,表现叶脉的纹路。⑨透缂,又称双面缂,要求缂织精工,换梭时藏好线头,不露痕迹,达到正反两面花纹一样,主要应于缂织宫扇、围屏、单朝袍等物品。

为您推荐

拉图尔,G.de

拉图尔,G.de : 法国画家,17世纪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代表。1593年3月19日生于吕内维尔附近,1652年1月30日卒于同地。   拉图尔长期被人遗忘,他的一些作品曾被人们误认为是勒南兄弟或D.委拉斯贵支、F.de苏尔瓦..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又名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城东约60公里、克孜尔镇东南 7公里处,凿建于木札提河谷北岸的悬崖上;现有编号共 236窟,其中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完整的有81个窟,为新疆最大的佛教..

喇嘛寺院

喇嘛寺院 : 中国佛教中喇嘛教的寺院。分布在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南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以及北京、山西、河北(承德)等地。喇嘛教形成于 8~10世纪,在元代成为藏族地区的主要宗教。喇嘛即藏语高僧的音译。..

拉卜楞寺

库克雷尼克塞

库克雷尼克塞 : 3 位苏联画家从1926年起共同从事创作时使用的笔名。他们是:M.B.库普里亚诺夫、П.Н.克雷洛夫和Н.А.索科洛夫。20年代后期,他们在莫斯科国立高等美术技术专科学校学习,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合作..

克拉纳赫,L.

克拉纳赫,L. :   德国画家,文艺复兴绘画大师。1472年10月生于克罗纳赫,1553年10月16日卒于魏玛。其子汉斯和卢卡斯第二也是画家。   克拉纳赫自1505年起在维滕贝格任萨克森公爵的宫廷画师,日后维滕贝格成..

克伊普,A.J.

克伊普,A.J. : 荷兰画家。1620年10月20日受洗于多德雷赫特,1691年11月卒于同地。早年作品受到J.J.van.霍延风景画的影响。他曾沿着荷兰的几条河旅行写生和收集画稿,还画过德国风景。后来受到乌得勒支画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