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阳洞 :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的太和十七年(493),是由拥戴孝文帝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官吏及高级僧侣等,利用一座天然溶洞扩展而成的。该洞北魏时称“石窟寺”,清代道教徒将正壁本尊改塑为“老君像”,现存窟内北壁,“古阳洞”3字当补凿于此时。
洞窟敞口,平面纵长方形,穹隆顶,高11米,宽6.9米,进深13.5米。造像布局为正壁造主像一佛二菩萨3尊式,南北两壁分布列龛3层。本尊释迦牟尼佛通高6.12米,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跏趺坐高台座上。身后雕饰舟形大背光。二菩萨佩璎珞,帔巾交叉,宝缯飞扬,一手胸前握莲,另一手下提净瓶或桃形法器,分立于两侧之圆莲座上。南北两壁上层8个大龛与正壁主像约同期完工,时间下限为正始(504~508)初年,造像组合俱为一坐佛胁侍二菩萨的3尊式,造像、服饰特征其主流具有明显的云冈期风格。中层8个大龛完工于熙平年间(516~518),造像内容主要为交脚弥勒菩萨以及释迦、多宝佛,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5尊式。下层大龛未完工,多正光(520~525)、孝昌(525~527)年间雕刻的小龛。
古阳洞窟顶及周壁小龛密布,繁若群星。该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龛楣、背光的精心设计与制作上。其雕饰纹样千姿百态,富丽堂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古阳洞的雕刻以北魏为主,此外尚有东魏、西魏、北齐、初唐以及北宋等朝代补凿的部分小龛。该洞的造像题记也是龙门石窟中最多的一处,其中仅纪年题记近120条,一些题记还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该洞即占十九品。
古阳洞一佛二菩萨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