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蛰(1892~1973)

    邓以蛰(1892~1973) : 中国现代美术史家、美学家。字叔存,安徽省怀宁县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五世孙。父邓艺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12年曾任安徽教育司长。邓以蛰从小生活在传统文化气氛的熏陶中,在清末西学盛行的1907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11年归国。在日期间,接触了西方文化,结识了陈独秀,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担任过日文教员、安徽图书馆馆长。1917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哲学、美学。1923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1928年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这是一本提倡新文艺的著作,其基本的立足点是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超出于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不同意把艺术视为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艺术要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而不要流落为仅使人感官愉快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还论述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诗、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的区别等。30~40年代初,邓以蛰不再专注于文艺评论,而潜心于对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先后写了《书法之欣赏》、《画理探微》、《六法通诠》、《辛己病余录》(未完)等论文和著作。《书法之欣赏》原计划写书体、书法、书意、书风四部分,只完成了前两部分。他认为书法是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他用"八分"释书体之演变,认为篆隶为形式美之书体,行草为意境美之书体;并论述了形式与意境的关系,笔画与情感、结体与人体感觉的关系。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从美学的高度研究书法艺术的一篇重要论文。《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等论文,是邓以蛰对传统书画进行美学乃至哲学思考的结晶,包含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结构。首先,他从审美表现与实用两者关系的角度观察中国绘画史,把画史分为 4个时期:"商周为形体一致时期,秦汉为形体分化时期,汉至唐初为净形时期,唐宋元明为形意交化时期",这4个时期的演化表现着中国绘画从实用到非实用即审美表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他又用"生动──神──意"概括了中国绘画风格的内在发展逻辑。他认为汉代美术着意于动态刻画,至六朝则由生动转入神,即内在性格的描绘;唐以后,则由神的描绘转为意的表达了,并认为元明清文人画是形意交化、形意合一的艺术。邓以蛰对中国美术的深刻探讨,从一个方面标志着30~40年代的学者用西方美学研究传统绘画史与绘画美学所达到的高度。
  1933~1934年,邓以蛰曾出游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考察欧洲艺术,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1936年出版的《西班牙游记》,是其在欧洲所写游历笔记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邓以蛰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写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4期),并校点古代画论、校阅《唐宋绘画史》(滕固著)等。邓以蛰一生执教,对后学和青年一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先后培养的学生王逊、刘纲纪等,都是美术史、美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

为您推荐

周文矩

周文矩 : 中国五代南唐画家。建康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943~975),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周文矩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他的仕女画从题..

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 : 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如用以美化人体的服饰、首饰,用以美化建筑环境的各种壁饰、柱饰、门饰、灯饰等。其作用在于使被装饰主体具有合乎其功利目的的美感形式。装饰艺术与人们日常生..

《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 : 中国明代以供闲适消遣、养生玩物的著作。高濂著。高濂,字深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遵生八笺》一书共分八目19卷。卷一至卷二为"清修妙论笺",是养身格言,其宗旨多出于佛道思想。卷三至..

周之冕

左恩,A.

左恩,A. : 瑞典画家、雕塑家。1860年2月18日生于莫拉,1920年 8月22日卒于同地。1875年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1881年毕业后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及巴尔干半岛等地旅行作画,在巴黎和伦敦逗留期间受..

邓县彩色画像砖

邓县彩色画像砖 : 中国河南省邓县学庄南朝墓出土的模印彩色画像砖。1957年发现该墓。墓室和甬道全部用砖砌成。墓室两壁各筑8个方形砖柱,甬道两壁各筑4个方形砖柱,上面砌着一砖一图的模印彩色画砖。画像砖..

朱三松

朱三松 : 中国明代竹刻家。名稚徵,号三松,以号行世。浙江嘉定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天启、崇祯年间。善刻竹,承其家传,造诣极深。多取材于文学作品,所刻物象,神完情足,栩栩如生。其代表作有高浮雕《窥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