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美术

    俄国美术 : 俄国从10世纪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美术。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分为10~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三大阶段。
  10~17世纪  这一阶段的美术,是从基辅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也就是从俄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直到衰落阶段的美术,统称古俄罗斯美术或罗斯美术。古俄罗斯美术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政治中心的变化而具有地区性的特点。10~12世纪基辅公国(亦称基辅罗斯)时期,艺术中心在基辅及其附近的几个城市。13~14世纪封建割据时代,文化中心又向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等地转移。15世纪以后则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古俄罗斯美术,与教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988年,基辅公国接受了拜占庭的基督教为俄罗斯国教,促进了俄罗斯国家与欧洲各国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接近。
  基辅城内的索菲亚教堂,奠基于1037年,是11世纪保存至今最完好的文物。它仿照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的模式修建,内部有富丽堂皇的壁画、镶嵌画和圣像画。穹顶下,是用彩色石块镶嵌制作的基督像,在穹顶周围的窗户之间是圣者们。中央祭坛内有巨大的圣母。她的蓝外衣、红鞋、腰旁的白手绢之类,具有拜占庭皇后装束的特征。四周的墙面上,有描写王公雅罗斯拉夫全家肖像的壁画。在1、2层之间的楼梯墙壁上,有宫廷生活和狩猎场面的世俗壁画,这些都是教堂壁画中罕见的作品,它们直到现在还保存完好。11世纪,从君士坦丁堡运到基辅一幅佚名作者的圣母像,12世纪,此画又被人从基辅窃往弗拉基米尔,成为当地最受尊敬的圣物,因此而得名《弗拉基米尔圣母》,这是同时代欧洲圣像画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13世纪时蒙古人入侵俄罗斯,位于北部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未遭战争的灾祸,教堂壁画和圣像画在此得到了很大发展。这里的绘画色彩对比鲜明,形象选择自由,构图极为大胆,可以明显地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14世纪时,拜占庭画师费奥凡·格列克受俄国贵族的邀请,到诺夫哥罗德作画。费奥凡·格列克画技高超,特别善于刻画老者的形象。《圣者马卡利亚》是他的代表作,画法豪放,用色大胆,不拘一格。他在俄罗斯的创作,对14~15世纪宗教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4世纪末15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兴起。赶走蒙古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国,成为莫斯科公国担负的重任。俄罗斯的绘画大师A.鲁布寥夫就在这一时期从事创作。他的《三圣像》一画,以深刻的伦理内容,反映了封建统一初期和谐团结的时代精神。他在技法上的纯熟,显示了莫斯科圣像画取得的进展,15世纪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圣像画的黄金时代。鲁布寥夫之后较有成就的画家季奥尼斯,画风精细,色彩华美,但缺乏整体感。《拿着圣者传记的阿历克赛》是其代表作之一。
  16世纪,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民族情绪高涨。莫斯科大兴土木,外地的建筑师、艺术家云集莫斯科,促使全俄统一流派的形成,各公国的地方特色融合于整体之中。16世纪中期以后,绘画的主要成就在袖珍画和手稿的插图方面。对世俗生活的描写日益增多。
  17世纪时,在莫斯科成立了艺术创作中心。创作室设在克里姆林卫城内的兵器馆,艺术家们按各人所长,从事建筑绘图、壁画、圣像画或实用美术的研究。匠师们之间有时为完成某项工程而进行集体创作。此外,还负有培养青年学员的任务。在艺术创作中心有较高威望、也是17世纪后期较为有名的宫廷艺术家C.乌沙科夫,在圣像画的技法上作了革新。他重视质感的表达,讲究透视关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7世纪向18世纪过渡时期绘画的特征。
       
  与莫斯科绘画发展的同时,17世纪后期在一些新兴的商业城市中,壁画又开始兴盛起来,罗斯托夫和雅罗斯拉夫尔的教堂壁画以丰富的图案装饰和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著称,画面色彩绚丽,内容富有叙事情趣,所有这些特点,是18世纪艺术发展的先声。
  18世纪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在俄国欧化的过程中,俄罗斯艺术在内容上脱离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与国家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为绘画艺术带来了繁荣。莫斯科兵器馆艺术中心版画家茹巴夫创作的铜版画组画《彼得堡的风光》,以简洁明快的艺术语言,记录了新首都建设的壮丽景色,这套组画具有研究彼得堡时代的文献价值。从1711年起,除莫斯科版画创作室以外,在彼得堡还设立了桑克特-彼得堡印刷所,其中附设素描学校,研究和学习艺术的各个种类和规则,这个学校开办至1727年,培养了18世纪初的很多艺术人才。
  肖像油画在18世纪初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与当时歌颂帝国的功勋人物有密切关系。受彼得大帝宠爱的画家И.Н.尼基京曾被派往国外学习,他是俄罗斯早期有名的肖像画家。《哥萨克统领像》、《彼得大帝肖像》、《灵床上的彼得》是尼基京的代表作。这时尼基京已克服了圣像画的表现方法,他运用欧洲油画的技法,力求被画者外貌的形似,使俄国的圣像画法有所突破。与尼基京同时代的А.М.马特维耶夫有名作《跟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留世。另一位 И.Я.维什尼亚科夫也以肖像画家闻名,代表作有《萨拉·费尔玛尔肖像》。继尼基京之后在肖像画领域较有成就的画家还有А.П.安特罗波夫和И.П.阿尔古诺夫。安特罗波夫的代表作有《彼得三世的肖像》等,他描绘的宫廷贵族和上流社会人物,形象极为逼真,把他们傲慢、粗鲁和畸形的外形特征也如实地作了表达。阿尔古诺夫是农奴出身的画家,他的一些奉命之作显得繁琐杂乱,而另一些作品,如《托尔斯泰娅肖像》、《雕刻家舒宾肖像》等,则手法朴实,特征鲜明。他的《穿着俄罗斯民间服装的农妇》,质朴无华,构图自然,是俄国18世纪肖像画中罕见的女性形象。
  18世纪中期,在俄国学者М.Β.罗蒙诺索夫的倡议下,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56年建立了民族剧院,1757年奠定了美术学院的基础。18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宣布皇家美术学院的成立,校址设在彼得堡。学院直接受宫廷领导,并聘请外国艺术家担任教学。18世纪后期,学院大力提倡具有爱国主义主题的历史画,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画家得到特别重视。学院中虽然设有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风俗画等工作室,但都属于次要门类。学院历史画的奠基人是А.П.洛先科,他早年在巴黎和罗马学习,曾受西欧巴洛克和古典主义艺术的影响。他的代表作《美妙的成就》、《阿甫拉姆的供奉》、《符拉季米尔和罗格尼达》,分别取材于圣经和俄国历史,是当时历史画中有影响的作品。Γ.И.乌格留莫夫是继洛先科以后较有成就的历史画家,他的作品《攻下喀山》,开始出现人民的形象,初步触及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虽然在深度上还很不够,但在18世纪的历史画中却是新的征兆。
  肖像画在皇家美术学院得不到重视,但它在俄国的艺术史上却具有一定的地位。Ф.С.罗科托夫、Д.Γ.列维茨基、Β.Л.博罗维科夫斯基这3位画家的创作,使俄国肖像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罗科托夫的肖像画以抒情的手法见长,他的名作有《玛依柯夫》、《穿粉色衣服的无名女郎》、《苏罗芙采娃》等。列维茨基的肖像画形式多样,早期的名作《科科里诺夫》和《狄米陀夫》,对象被描绘在与他们事业有关的背景前,并辅以特定的姿势,指出后景上他们从事的工作,这是18世纪早期很有特点的肖像画形式。列维茨基的盛期创作,以斯莫尔尼女校学生的肖像组画为代表,其中《霍凡斯卡娅和赫鲁晓娃》、《莫尔强诺娃》,是具有装饰风格的大型肖像画,画家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描绘了年轻姑娘的天真和妩媚,衣裙的质感也表达得很出色。列维茨基为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为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作过肖像,他是当时深受宫廷宠爱的艺术家。博罗维科夫斯基是一系列优美的妇女形象的塑造者,他的代表作有《迦迦林姊妹》、《陀尔戈鲁卡娅》等。女主人公经常处在甜密的幻想中,并以不很明显的庭院风景作为背景。画家善于揭示对象内在的美,表现手法较为朴素。
  风俗画在18世纪很少见,传世的作品仅有И.菲尔索夫的《少年画家》,М.希巴诺夫的《农民午餐》和И.А.叶尔梅尼奥夫的《贫穷者》、《盲歌手》等。风景画也只在18世纪末期才告形成,从事风景画创作的С.Ф.谢德林,М.М.伊万诺夫和Ф.Я.阿列克谢耶夫,在艺术上建树不大,但他们在皇家美术学院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家。
  在古俄罗斯很少得到重视的雕刻,至18世纪初随着建筑装饰的需要,得到一定发展。如缅希柯夫钟楼的高浮雕装饰,彼得洛巴甫洛夫斯基教堂内的木雕装饰等。目前仍留存的《彼得大帝胸像》、《彼得大帝骑马像》、《缅希柯夫肖像》、《带着小黑人的安娜女皇》等,是彼得大帝从法国请来的意大利雕刻家Β.С.拉斯特雷里的作品。这位外籍雕刻家在俄国长期的创作活动,对俄国雕刻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8世纪中期以后,皇家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Ф.И.舒宾出身贫寒,父亲是农村的石匠,由于罗蒙诺索夫的大力推荐,才得以进入皇家美术学院。他在创作中运用的材料有铜、石膏、大理石,而其中尤以大理石最为得心应手。他的代表作有《戈利津肖像》、《车尔尼雪夫肖像》、《罗蒙诺索夫肖像》、《潘尼娜肖像》等。舒宾的肖像用胸像的形式居多,他常用头部的动态来加强个性的刻画和构图的变化。由于古典主义在俄国渐趋兴盛,舒宾写实的肖像艺术在当时未曾得到官方的欢迎。舒宾的同学Ф.Γ.戈尔杰耶夫,是力图在俄国雕刻中运用古典表现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作品有《普罗米修斯》;盛期的墓碑雕刻重视戏剧效果,与同时代的历史画有雷同之处,作品有《戈利津墓碑》和《戈利津娜墓碑》等。另一位雕刻家М.И.科兹洛夫斯基是一系列装饰雕刻和大型历史纪念碑的作者,他的创作反映了18世纪古典主义雕刻形成以前和转化时期的艺术风格:在纤细精美的外形塑造中,间或出现庄重严肃的古典模式。科兹洛夫斯基的名作有《被拴在树上的波里克拉特》、《亚历山大·马其顿的警戒》、《苏沃洛夫纪念碑》等。与科兹洛夫斯基在创作上近似的雕刻家,有Ф.Ф.谢德林和И.П.普罗科菲耶夫。谢德林雕塑的女神,姿态秀美,婷婷玉立,《维纳斯》、《涅瓦女神》和《卡列阿济达》是他的代表作。谢德林的作品与建筑装饰有密切关系,对当时艺术作品的综合处理,有很大的示范意义。普罗科菲耶夫的成就主要在浮雕方面,如《绘画天才》及《冬》,均以严整的平面为背景,构图明确,富有节奏,不乏田园诗意。
  1782年在彼得堡涅瓦河边参政院广场落成的《彼得大帝纪念碑》(又名《青铜骑士》)是18世纪末的杰作。作者 É;.-M.法尔科内,是由狄德罗推荐给叶卡捷琳娜二世、专程到俄国为彼得大帝建碑的法国艺术家。他塑造的彼得,是一个身着披肩、头戴花冠、骑着骏马奔驰于高山之巅的骑士。纪念碑的底座由一块完整的巨石加工而成,呈象征悬崖的水浪形,雄伟壮观。
  19世纪  19世纪的俄国美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812年的卫国战争和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俄国艺术发展的道路。1812年反对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专制农奴制危机的加深,引起了秘密革命团体的形成,1825年12月14日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上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最有力的一次暴动。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贵族革命阶段(1825~1861)从此开始。列宁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在这个时期反映得比较明显。在这一时期的美术中,也反映了相互矛盾的政治观点、美学原则和不同思潮的斗争。
  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中,由于全民爱国主义的高涨,在雕刻中首先显示了时代的特征。雕刻家们力求克服理想化的模式,使作品接近生气勃勃的现实,于是形成了俄罗斯雕刻中的新古典主义。И.П.马尔托斯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尔托斯青年时代在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后去罗马留学。他的创作有纪念碑雕刻、建筑装饰雕刻和墓碑雕刻三类。使他获得最大成功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是以两个民族英雄组成的巨大青铜组雕。纪念碑虽以17世纪初的历史为题材,但两位英雄的形象并没有历史人物的具体特征,也没有沿用旧古典主义惯用的抽象裸体来表达,米宁穿的是俄罗斯农民的服装,在波扎尔斯基的身旁有古俄罗斯的盾牌和战盔。马尔托斯作为具有进步思想的雕刻家,还参与了1812年的斗争生活,因此这个纪念碑很有时代的感染力。与马尔托斯同一时期进行创作的Β.И.德穆特-马列诺夫斯基和С.С.皮敏诺夫,在彼得堡大兴修建的时候,进行了长期和富有成果的合作,作品装饰在彼得堡矿业学院大门台阶两旁、海军大厦、米哈伊洛夫宫(今俄罗斯博物馆)和亚历山大剧院(今普希金剧院)。为冬宫广场旁总司令部圆券大拱门作的雕刻,极负盛名。这是一组以胜利凯旋为题材的雕刻,带翅的光荣神站在由6匹飞奔的骏马拖拉的战车中央,战马由2名武士驾驭,高耸的拱门顶,以蓝天为背景的衬托,显得惊险而动人心弦,气势雄伟。
  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题材的装饰雕刻家,还有И.И.捷列别尼奥夫和Ф.П.托尔斯泰。前者为海军大厦作了浮雕装饰《光荣神》和装饰带《在俄罗斯建立海军舰队》,构图自然,外形丰满,在当时独树一帜。后者创作的由21个奖章组成的卫国战争历史组雕,也很有表现力。19世纪早期的雕刻名家还有Б.И.奥尔洛夫斯基、С.И.加利别尔格、П.К.克洛特、И.П.维塔利等。
  19世纪早期的绘画,与1812年的反法战争相联系,出现描绘现实的倾向。皇家美术学院教授А.Е.叶戈罗夫、А.И.伊万诺夫和Β.К.舍布耶夫,开始从俄国历史中选择爱国主义的题材,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在肖像画家中,O.A.基普连斯基和B.A.特罗皮宁的作品,刻画了同时代人物的形象,给人气质善良和闲逸洒脱的印象。在这一时期,风俗画也有所突破。第一位专门从事风俗画创作的А.Γ.韦涅齐阿诺夫,作品题材几乎都是农民及其生活,反映了淳朴的俄罗斯农村生活,刻画了心地善良的普通劳动人民。风景画在技法上摆脱了18世纪的陈规,为后来风景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较有名的风景画家有С.Ф.谢德林、М.И.列别杰夫和М.И.沃罗比约夫。
  19世纪早期俄国学院派代表是К.П.布留洛夫和A.A.伊万诺夫。布留洛夫的名作《庞培城的末日》,是画家1826~1833年间在意大利所作。画中通过对"末日"这一惊心动魄的描绘,揭示人们在天灾的祸害和死亡面前表现的崇高道德品质。后期创作以肖像画为主,女性肖像,非常接近风俗画,色彩华丽,环境描写细致;男性肖像画则以心理刻画为主,对19世纪后期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伊万诺夫长期在意大利,迷恋古典艺术,但并没有忘却俄罗斯的社会悲剧。他试图寻找能触及社会根本问题的题材,认为在圣经中可以找到人类解放的理想,于是花了几乎一生的精力完成了《基督显圣》的构思。П.А.费多托夫也是19世纪中期较有影响的画家之一,创作受文学家果戈理的影响极大,专门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庸俗现象,讽刺人与人之间畸形的关系。油画创作《初获勋章的人》、《过于挑剔的未婚妻》、《贵族的早餐》、《少校求婚》等,以微妙的幽默,细腻的描写,揭露了上流社会的丑态。对19世纪6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是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集中地暴露了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弱点以及经济与技术的落后。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俄国人民的觉醒,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 2月19日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在农奴制改革前后,俄罗斯文化领域中开始了思想觉醒,在哲学、政论、 美学方面,出现了像Н.Γ.车尔尼雪夫斯基、Н.А.杜勃罗留波夫这样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现实主义的倡导者。Л.Н.托尔斯泰、И.С.屠格涅夫、Н.А.涅克拉索夫、М.Е.萨尔蒂科夫等文学巨匠在这个时期开展了积极的创作活动。音乐中出现了强力集团,使俄罗斯民族音乐获得了新生。造型艺术与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密切联系,美术家们在创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了19世纪后期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Β.Γ.佩罗夫是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者之一,也是60年代民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揭示了沙皇制度的残酷,教会的欺骗,商人的势利,城乡劳动人民的苦难。《复活节的宗教行列》、《乡村传教》、《梅蒂希的午茶》、《送葬》、《三套马》、《最后一家酒店》、《女教师来到商人家》、《投河的女人》等,都是通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画家,还有Н.Β.涅夫列夫、И.М.普里亚尼什尼科夫、Β.Β.普基列夫等,他们的作品很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细节描写的具体性,很像文学作品的插图。
       
  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冲击了一向关在象牙之塔里的皇家美术学院。1863年,油画系的13个学生和雕塑系的1个学生,拒绝参加传统的、金质大奖章的竞选,要求以自由命题来替代学院规定的题目。被学院严加拒绝后,14个学生离开了学院,推选最有思想、富有组织才能的И.Н.克拉姆斯科伊为领导,组成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这个协会由于物质生活的限制,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也是乌托邦式的,因此在1870年为另一个进步艺术组织所代替,这就是巡回展览画派。
  巡回展览画派的发起人为莫斯科的画家Γ.Γ.米亚索耶多夫、Н.Н.格佩罗夫等,并得到原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和克拉姆斯科伊等的支持。他们团结所有的进步美术家,每年举行定期的画展,使艺术与群众接触。巡回展览画派影响之大成了俄罗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的同义语,并左右俄国画坛达半个世纪之久。
  巡回展览画派在创作思想上,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最美的是生活"原则,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俄国民族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指导思想在其代表人物克拉姆斯科伊、И.Е.列宾、Β.И.苏里科夫、И.И.希什金、Н.А.亚罗申科等的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克拉姆斯科伊是巡回展览画派的思想领袖,也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在青年艺术家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创作范围很广,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都有涉猎,在《沙漠中的基督》、《无法慰藉的悲痛》中,提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思想。他的肖像画创作,表现了刻画人物心理的卓越才能。列宾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描绘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创造了革命者的形象。他刻画人物心理特征的才能,尤其表现在历史画创作和人物肖像中,《索菲亚公主》、 《伊凡雷帝杀子》、 《伏尔加河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及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作家托尔斯泰、文艺评论家斯塔索夫、外科医生皮罗戈夫等人的肖像等,描绘精细,艺术技巧娴熟,以刻画深邃的个性见长。
  70~8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中风俗画家的阵容比较强大,随着思想内容的深化和题材范围的扩大,画家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为注意,涌现出一批较好的作品,如Β.М.马克西莫夫的《魔法师闯入农民的婚礼》、《分家》、《没落》,米亚索耶多夫的《地方自治局的午餐》、《收割》、《成熟的田野》,К.А.萨维茨基的《修铁路》、《迎接圣像》、《出征时的告别》,B.E.马科夫斯基的《会见》、《街心花园》等。巡回展览画派后期的核心人物亚罗申科也在这一阶段创作了《司炉》、《囚禁者》、《到处是生活》等手法新颖、思想内容深刻的画幅。这一时期的风俗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劳动者到小市民,从农村到城市,从对进步人士和新兴工人阶级的歌颂到对资本主义的鞭策,都与当时俄国的文学、音乐相呼应,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反映了俄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面貌。
     
  巡回展览画派中的历史画,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绽锟品?,对彼得大帝时代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的成名之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就以彼得的改革事业及其遇到的阻力为题材。接着问世的《缅希柯夫在贝留佐夫》,描写了彼得事业的衰落。他的另一作品《女贵族莫洛卓娃》,刻画的也是彼得父亲时代的历史人物。在这 3幅作品中,苏里科夫都是以悲剧来处理题材的,这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观有关。这些作品,画幅较大,场面开阔,极为壮观。苏里科夫的历史画,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刻画的形象,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与苏里科夫同时代的历史画家,还有自称为"带有幻想色彩的历史家"的Β.М.瓦斯涅佐夫、专事军事题材的历史画家B.B.韦列夏金以及Β.Д.波列诺夫等。
  风景画在19世纪后期得到了很大发展。画家们不再描写苦难、穷困的俄国农村,而着力表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乡土的富饶和美好,在艺术技巧上也有新的进展,色彩也由单调而逐渐丰富。被称为俄国现实主义风景画派奠基者的А.К.萨夫拉索夫,在作品中传达了自然界苏醒时的内在生命。画海名手И.К.艾瓦佐夫斯基笔下的海洋,充满着雄浑的力量。希什金的风景画则以创造自然界深邃的意境而引人入胜。他一生为万树写照,探索了森林的秘密,是森林的歌手。Ф.А.瓦西里耶夫的风景画别具抒情意味;而А.И.库因吉的作品则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19世纪后期风景画中最后一位大师是И.И.列维坦。从他短促的一生所留下为数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对伏尔加河流域乡土的真挚感情;后期的创作则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压抑心情。列维坦善于对自然界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画风抒情,富有诗意。与列维坦同时的Β.А.谢罗夫,也才华横溢,在艺术上不断探索而富有成果,在肖像、 风景、 历史题材、插图、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创造。这一时期在创作上较有成就的画家还有C.B.伊万诺夫、H.A.卡萨特金、A.E.阿尔希波夫、M.A.弗鲁别利、М.Β.涅斯捷罗夫以及К.А.科罗温等。
  1898年,在彼得堡还出现过一个名为艺术世界的文艺社团。参加的是一些青年画家,他们鄙视学院派和巡回展览派的庸俗和保守,主张创作的绝对自由,认为在绘画中不必表现任何意识形态。其成员艺术风格差异很大,政治观点也不尽一致,因此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才能的画家,如А.Н.伯努瓦、К.А.索莫夫、Л.С.巴克斯特等。
      
  从1905年第一次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到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阶段,艺术界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人对现实生活怀疑,思想比较苦闷,对生活是创作源泉产生动摇,对艺术传统也持否定态度,在"革新俄罗斯艺术"的口号下,在创作实践上追随西欧现代主义诸流派的道路。1906~1909年间,《金羊毛》杂志在鼓动俄国新派艺术的创作中起了相当的作用。1907年,曾由《金羊毛》支持,组织了一个叫蓝玫瑰的展览,对原始的、稚拙的形体表示极大兴趣。1910年,红方块王子社团成立;1912年又有驴尾巴艺术展览会出现。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有一批艺术家坚持巡回画派的创作道路,如А.М.格拉西莫夫、Б.Β.约甘松等。这些画家在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艺术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19世纪后期的雕刻,没有取得像绘画那样显著的成就,为数极少的纪念碑雕刻,一般由国家定制,大多为皇家歌功颂德,缺少积极的内容。同时由于雕刻本身受到表现形式上的限制,不像文学和绘画那样活跃。但在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下,雕刻中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它向小型的、室内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以人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这些以普通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展出于巡回展览上,和绘画中的某些风俗画一样,具有情节性的特点。这一时期雕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М.М.安托科尔斯基,他的创作与巡回画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两个历史人物作品《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以形象的生动和心理特征揭示的深度见长。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由于健康的原因他长期住在意大利,后期的作品虽然构思明确,但已缺乏早年创作的气魄。与安托科尔斯基同时代的雕塑家还有Ф.Ф.卡缅斯基、С.И.伊万诺夫、М.А.奇若夫、Л.Β.波津、И.Я.金兹堡和Β.А.别克列米舍夫等,他们的作品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并且是具有情节性的室内雕刻。从事纪念碑雕刻的有М.О.米克申,作品有《俄罗斯1000周年纪念碑》、《叶卡捷琳娜二世纪念碑》等;А.М.奥佩库申,作品《普希金纪念碑》,可以列入俄罗斯优秀纪念碑之林。
    

为您推荐

多米尼加美术

多米尼加美术 : 多米尼加位于西印度群岛的海地岛东部。1496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44年独立。前殖民时代有泰诺人居住,其文化很少保留下来。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建于1498年,这里有建于16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还..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 日本的美术馆。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北之丸公园内。它以介绍东西方现代美术为宗旨,收集、保管和展示日本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作品,举办外国现代美术展览。1952年12月它在中央区京桥开馆,19..

宗教美术

宗教美术 : 伴随着礼拜、典礼、修身、传教等宗教活动而展开的美术。以宣扬宗教观念和教育宗教信徒为目的,以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为题材。   起源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深。根据马..

中世纪美术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中国现代培养专门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材的高等院校。院址在北京市。195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基础上,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共同筹办,1956年11月1日成立。   建院初..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国现代高等美术院校。院址北京,成立于1950年4月1日,前身是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建院初期,为满足国家对美术人材的需求,着重培养能掌握造型能力的通材,专业只设绘画..

中国现代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 : 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和古代美术相比,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象与作者、品类与形式、性质与地位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的过渡性、矛盾性和生发性那样,中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