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 : 中国研究与保护敦煌石窟的专门机构。其前身为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40年代初,国内学者、美术家向达、张大千、王子云等曾呼吁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宝藏。1942年,于右任视察敦煌,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高一涵、常书鸿等进行筹备,1944年初正式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直属教育部,以常书鸿为所长,所内设考古、总务两组。研究人员有董希文、李浴、史岩、潘潔兹等10余人。他们在极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保护、临摹、测绘、资料记录、内容考察等工作,出版了《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一书。40年代后期,壁画临本曾在南京、上海等地展出,向国内观众宣传介绍敦煌艺术。抗日战争结束后,第1批研究人员大多离开敦煌,但随即又有段文杰、史苇湘等第 2批志愿献身于敦煌研究的青年画家和研究工作者来到,继续从事保护与临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敦煌文物研究所,直属文化部,常书鸿继续任所长。这一时期,专业人员增加到30多人,所内分设了保护、考古、美术、资料、摄影等室。对长达875米岩面上的400多个洞窟进行了加固,对病害严重的壁画和塑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其间临摹壁画1014幅,临摹彩塑30余身。这批临摹作品有很高的质量,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兰州以及印度、缅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展出。出版有《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唐代图案》、《敦煌壁画临本选集》和《敦煌艺术小画库》丛书等。
"文化大革命"10年中,除了保护之外,其他业务研究全部停顿。1980年恢复正常工作。1982年由段文杰任所长,增设了遗书、接待、编辑等业务室。1985年,完成南区23个洞窟的加固工程,1986年,完成西千佛洞19个洞窟的加固工程。其间以结晶碳酸钠溶液清洗烟熏壁画试验成功,并以科学方法修复壁画,写出7篇有关保护科学的论文,对敦煌学的研究,包括石窟考古和石窟艺术两大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80年代以来,研究所编撰出版了《敦煌莫高窟》(5卷本,中国、日本合出)、《敦煌彩塑》、《敦煌研究文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艺术宝藏》等专著。创办了《敦煌研究》学报,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敦煌学术讨论会和首届国际敦煌研究学术讨论会,还出版敦煌学论文4卷,并在法国、日本举办了多次敦煌艺术展览。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并分别在敦煌、兰州两地建新院址,由段文杰任院长,常书鸿为名誉院长。下设石窟保护、石窟考古、石窟美术、遗书、音乐舞蹈5个研究所,专业人员近百人。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