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雅,F.de

    戈雅,F.de :   西班牙画家。1746年 3月30日生于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1828年 4月16日卒于法国波尔多。约1760年戈雅随父母搬到萨拉戈沙,这是一个民风强悍、富有斗争传统的城市。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曾给戈雅以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他坚强不屈的气质。早年入J.卢桑-马丁内斯的画室学画。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件,宗教裁判所追捕他,于是到了马德里。1770年去意大利。次年在意大利参加帕尔玛艺术学院的竞赛获 2等奖。1771年,戈雅重归祖国,开始在故乡教堂画壁画。1775年又重返马德里,真正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一生的创作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早期──苦闷与呐喊时期(1808年前)  在马德里,戈雅受宫廷画家F.巴尤推荐进入宫廷,为皇家圣巴尔夫拉织造厂设计壁毯草图。他设计的木板画稿大约有40多幅,按创作年代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画稿,气氛轻松,色调明快,多描绘节日与游乐的场面,表明戈雅正处在一个乐天无忧的时期。后期大约从80年代末起,他的壁毯画稿开始涉及一些社会问题,逐渐由轻松转向严肃的思考。进入90年代,戈雅受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启发,开始对西班牙腐朽制度表示愤怒与不满,加之接受启蒙主义学说的影响,逐渐由不满转向呐喊。他画的《疯人院》(1794),反映了他苦闷和不安的心情。他创作其他一系列富有时代激情的肖像画,以及颇有传奇色彩的《穿衣玛哈》与《裸体玛哈》(约1800~1805,) 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具有一种理想和时代的色彩。1800年他还为皇族画了《查理四世一家》,这幅画他采取了直率的态度,把对象们昏庸、虚伪、狡诈的本质充分表现了出来。

  戈雅向黑暗社会冲击的第 1部作品是铜版组画《加普里乔斯》,组画原名叫《共同的语言》,后改的名称有荒诞不经的含义。这套组画于1803年最后完成。它涉及的题材很广,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真实面貌。人们在这套组画里,可以看到统治阶级和教会的专横,人民的屈辱,同时也痛斥了社会上一切恶俗与病态。画幅上还配合有辛辣、尖锐的题词,具有强烈的鼓动性。组画没有明确的顺序,画家的目的是以此来嘲讽西班牙社会的混乱,画面上大多是夜的背景,以此隐喻当时的大黑暗时代。尽管戈雅在创作上采取了隐喻的手法,但是仍瞒不过宗教裁判所的眼睛,他们已嗅到了这部作品的政治气息。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查,戈雅只好把这套组画当礼物呈献给国王夫妇,才使这套作品得以保存下来。画家也免受追查。《加普里乔斯》不是玩笑,也不是呓语,而是戈雅在西班牙黑暗夜空下的一声凄厉的呐喊,这声音震撼他自己,也震撼着他的人民。
  中期──热情战斗时期(1808~1814) 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西班牙上层屈辱投降,而人民则四起抵抗,在人民起义的年代里戈雅坚定地站在人民的一边。他开始从早期改良主义的立场转上了斗争的立场,作画再也用不着隐喻了。他以极大的热情创作讴歌战斗之中的人民,其中有市民、农民、妇女......。他的《1808年5月2日的起义》、《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是两幅不朽的名作,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与流血的场面。为了创作这两幅作品,戈雅在战争期间留在马德里,以历史见证人身份画下了这些情景。
  这期间,戈雅还完成了他的第2部大型铜版组画《战争的灾难》。这套组画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是在1808~1813年间制作的,第 2部分是在1814~1820年间制作的。第1部分的作品完全采用了公开的表现形式,而第2部分由于国内形势起了变化,迫使他又不得已再次运用隐喻的方式。这套组画共计82幅,以反对拿破仑入侵和反对斐迪南七世复辟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的奋起与反抗,并无情地揭露了贵族投降派的卑劣行为。
  后期──不息的希望时期(1814~1828)  1814年以后,是戈雅创作生涯的最后阶段。这时期正处在西班牙斐迪南七世复辟的年代,1820~1823年,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使人民重新陷入苦难之中。当时,戈雅的心情极坏。1819年戈雅搬到马德里郊外,他在郊外的房子,人们呼之为"聋子之家"。已经70多岁的戈雅尽管苦闷与寂寞,但仍然没有放下手里的画笔,在这期间他创作的不少作品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戈雅不是悲观主义者,像他的作品《巨人》一样,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个时期,他还画过一幅寓意深刻的水墨画《来自黑暗中的光明》,上面画着一个光明的女神,正冲破一片大黑暗飞向人间。第二次革命失败后,戈雅以治病为名,最终抛弃了西班牙宫廷,出走法国。后期的主要作品有"聋子之家"壁画(1820~1822年)15幅、《磨刀匠》(1820)、《抱水罐的姑娘》(约1810~1820)以及一系列朋友的肖像画和铜版组画《迪斯巴拉提斯》(1819~1823)、《塔罗马克依亚》(1815)、素描组画《囚犯们》(约1814)等。
  戈雅是继D.委拉斯贵支之后,把西班牙美术再一次推向高峰的画家。他的艺术对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受他影响的人不少,如E.德拉克洛瓦、J.-F.米莱、G.库尔贝、?.马奈、 K.珂勒惠支等。

为您推荐

格拉巴里,И.Э.

格拉巴里,И.Э. : 苏联画家、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苏联科学院和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两次获得列宁勋章。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卒于莫斯科。十月革命后,参加过艺术世界、俄罗斯画家联盟和莫斯科..

戈尔基,A.

戈尔基,A. : 亚美尼亚出身的美国画家。1905年 4月15日生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霍尔科姆·瓦里(今属苏联),1948年7月21日卒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19年离家到苏联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一家印刷厂作装订工。1920年移居美..

高凤翰

高凤翰 : 中国清代画家。字西园,号南村,别署南阜山人等,胶州(今山东省胶县)人。雍正六年(1728)应"贤良方正科"试,考列一等。授安徽歙县丞,曾监修余忠宣公祠墓、安庆孔子庙、兼监街口茶税,十一年官泰州巡盐分司。乾..

弗鲁别利,M.A.

高山辰雄

高山辰雄 : 日本画家。1912年6月26日生于大分市。1931~1936年就学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师事松冈映丘。1953年成为日展审查员。他的早期作品受P.高更影响。在他参加第13回日展的《岑》(1957)、《白翳》(19..

格调

格调 :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操在作品中的总汇体现。   格调高低首先取决于创作立意,清代张庚曾言:"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对生活中..

弗里德里希,C.D.

弗里德里希,C.D. :   德国画家,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1774年9月5日生于格赖夫斯瓦尔德,1840年5月7日卒于德累斯顿。1794~1798年就读于丹麦哥本哈根学院,主攻建筑素描。1798年到德累斯顿,结识了画家F.von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