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 :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西乡潭渡村人,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西南铁岭头,1955年3月25日卒于浙江省杭州市。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生平 黄宾虹的生平活动可分为4个时期:
①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歙县,古称徽州,此地山水佳胜,物产富饶,工商发达,人文荟萃。歙县黄氏,诗书世家,到黄宾虹之父黄定华时,家道中落。黄定华14岁到金华学商,及壮成家定业。长子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1883年,黄宾虹回歙县游黄山、白岳,写诗作画。以后10年,或在潭渡村,或往来于金华、扬州、安庆、歙县之间。在潭渡村,他临摹渐江、石涛等古人的作品,有时即景写生。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的著作,文章受汪中、洪亮吉影响最深。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问业于同县学者汪宗沂。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得"实处易,虚处难"6字诀。在南京访清凉山扫叶楼龚贤故居,观龚贤《黄山图》。1890年,因洋货冲击,父亲经商失败,全家由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黄宾虹协助父亲制造徽墨谋生。1891年,黄宾虹以革命嫌疑被捕入狱,经营救获释。制墨亏损,黄定华于1894年去世。居丧期间黄宾虹读书作画不倦,更关心民族、国家的命运。1895年,他致函康有为、梁启超,赞成维新变法。在安徽贵池县,他会见了谭嗣同,引为知己。1898年,闻谭嗣同遇害,他写挽诗痛悼之。1900年,动身北上,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止,遂游黄山、九华山,皆有诗画。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与友人组织黄社,纪念黄宗羲,宣传反清思想。1907年,被控为革命党人,被迫出走上海。
②上海时期(1908~1937)。1905年,黄节、邓实在上海组织国学保存会,以保存文物,发扬民族艺术传统和宣传救亡图存为宗旨,并出版《国粹学报》,黄宾虹曾为该报撰文。来沪后,参加国学保存会,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09年,参加柳亚子发起的以文学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南社,多次发表论画谈印的文章。1911年2月,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第1辑出版。秋,黄宾虹欢迎辛亥革命。1911~1927年间,他致力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15年,袁世凯卖国称帝,黄宾虹极为痛愤,拒绝袁的拉拢,也不与保皇的康有为合作,积极为宣传孙中山革命学说的《真相画报》作画撰文。1924年,为躲避战火,一度至安徽贵池县隐居,作画颇多,后因水灾返回上海。翌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并参加经亨颐组织的寒之友社。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与张善孖、张大千、俞剑华等组织烂漫社,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与前3辑重排一并出版。此后,逐渐转向教学和绘画创作,其山水画也从以师古人为主转向以师造化为主。曾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28年和1935年,两次赴广西桂林讲学,游历桂林、阳朔山水和罗浮胜景,途经香港,讲学作画。1931年,游天台、雁荡诸山。1932~1933年,乘船溯长江入川,在成都大学等处讲学。登峨眉、青城,临巴山蜀水,饱游沃看,写景赋诗,舟车不辍。所作山水画,笔墨完备,气韵雄逸,意境清新,独辟蹊径。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
③北平时期(1937~1948)。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7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遂杜门谢客,埋头创作和著述。这时他的山水画,直追北宋,并以惊人的勤奋,不断整理历年游历的写生画稿,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1943年,他80寿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日本顾问设置祝寿会,黄宾虹拒不出席。其友人和学生,在上海举办了黄宾虹80寿辰书画展览会,印行特刊,出版《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著《八十感言》,期望否极泰来。
④杭州时期(1948~1955)。1948年,应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聘请,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定居西湖栖霞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极为兴奋,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大公无私,真正的民族复兴时期到来。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他虽因患白内障视力减退,但仍作画、著述、教学,十分忙碌。1953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联合举办黄宾虹90寿辰庆祝会,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4年,在上海举行黄宾虹先生作品观摩会。翌年,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2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月,胃癌病重,他还勉强作画。3月24日弥留之际,犹念:"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他留下遗嘱将藏书藏画和本人作品、手稿捐献给国家。25日逝世,安葬于南山公墓。政府以栖霞岭故居为黄宾虹纪念室。
绘画创作和理论著述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 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在继续探索中停止了呼吸。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其意不师其迹,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他一生八上黄山,东南到雁荡、武夷,南至香港、罗浮,西南至桂林、阳朔,西至峨眉、青城,北至嵩山、泰山、燕山。只要有条件,从不放过游山写景的机会。他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举凡昼夜朝夕,风晴雨雾,季节气候,岩石林木,必记录其景观特色。他还重视历史沿革,时代兴替,人文风情,以及沧桑变迁。看山看入骨髓,摄情景于笔端。
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其中,又因写景抒情和相应笔墨章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其特点是将画中的山峦、树木等画的墨厚密重,而将房舍、云水、路径等调节空间结构的景物以空白留出,使大面积的黑与小面积的白形成对比,使人不觉得闷塞板滞。后者虚中见雄逸。从章法上看,有山重水复,或层峦叠嶂,或平远千里的全景山水,也有半边一角,竹树岩泉的小景山水。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我似古人,孰若古人似我"。他晚年的画,呈现出前无古人的画貌(见彩图)。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黄宾虹的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写过《师寰簋》、《颂鼎》、《叔夜鼎》、《善夫克鼎》。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他的书法造诣,是他画法的基础。
注意画论画史的研究,是黄宾虹艺术实践的组成部分。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这主要是:①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发展了前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画评,简括为"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造化取无,取之不尽","只知师古人,不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在师造化如何对待自然景物上,他认为,"天地之阴阳刚柔,生成万物,均有不齐,需待人力补充之",使画成"为天(自然)所不能胜者"。如果"画无创造,世人何必要画?"所以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③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 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用笔贵在刚而能柔,用墨贵在淋漓而不臃肿。墨法高下全关系于用笔是否刚健有力,用笔刚健有力则墨不臃肿。笔力有亏,墨无光彩。画要法备气至,笔法具备则气至,墨法齐全则法备。章法讲究虚实关系,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守黑知白,阴阳开合,起伏回环,气脉连贯,离合参差,变化无穷。④学人画。黄宾虹论画,虽然没有超越文人画、南北宗论的范围,但是,对文人画有具体分析。他针对明清画坛流弊指出:稍能诗文而画无传授,习于空谈而无真功力的文人画,貌似简逸而实流于空疏。他提倡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认为学人画,磊落大方,英华秀发,静穆渊深,为画正格。
黄宾虹的绘画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包含着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山水画和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王伯敏:《黄宾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