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
皮黄:戏曲声腔。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在有些剧种中,西皮称“北路”,二黄称“南路”,或合称“南北路”。清初,皮黄合流演变成京剧后,对许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故皮黄有时也专指京剧。
梆子腔:戏曲声腔。以硬木梆子按节拍而得名。源流诸说不一:一说渊于明代的“西秦腔”。一说渊于陕西、甘肃民歌。尚有其他说法。腔调大都高亢激越。包括秦腔(陕西梆子)、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庐剧:原名“倒七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部分地区。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而成。太平天国时已有班社演出。有些班社曾先后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在07剧目和表演上受过这两个剧种的影响。唱腔有主调和..
高腔:戏曲声腔。明代以来,由弋阳腔、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基本特点是声调高亢,后台帮腔,只用打击乐,不用管弦乐伴奏。但有些剧种已有较大变化。如近数十年来,57川剧、湘剧等高腔加入管弦乐伴奏的现象较为普遍。..
锡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源于无锡、常州农村“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一度称“常锡文戏”。主要曲调为簧调等。长于抒情,具有水乡情趣和特色,传统剧《双推磨》和现代剧《红色的种子》较有..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明末形成于绍兴一带。剧目来自秦腔、昆腔等。主要腔调“二凡”源于西秦腔,“三五七”与徽剧吹腔相近。武功来自目连戏和民间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