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9世纪中叶产生的文学运动。
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创期(1848-1918)。这一时期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出现了三次高潮。1848年革命前夕是第一次高潮。受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思想影响,无产阶级文学初期,便带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革命鼓动性,《新莱菌报》是主要阵地。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和小说创作方面。维尔特是重要代表。他的诗歌《兰开夏之歌》、《工业》、《铸炮者》和小说《德国商界趣闻》、《着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嘲笑了德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丑行,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海涅、弗赖利格拉特、黑尔韦格,都以优秀诗作鼓舞工人阶级的斗志。
19世纪中期是第二次高潮。这时大量涌现歌颂巴黎公社的革命诗歌。如《公社万岁》、《巴黎公社》等着名作品。工人戏剧主要有活报剧和独幕剧。
影响最大的是豪普特曼的《织工》。它取材于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德国19世纪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群众斗争的优秀剧作。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1918年,是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初期的第三次高潮。这时诗歌受改良主义影响,有明显的局限性。
此时“纪实文学”占重要地位。大发展时期(1919-1933)。
十月革命给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带来了深刻变化。摆脱了社会民主党的影响,走上了列宁倡导的党的文学的道路,逐渐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文学潮流。贝希尔领导的《无产阶级文艺通讯》发挥了重要作用。1928年成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出版了《左翼》杂志。培养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取得了卓着的创作成就。
重要作品有格伦贝尔的《鲁尔烈火》、图雷克的《一个无产者的自述》等。1930年“联盟”出版了“一马克红色小说”丛书,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此时贝希尔、魏纳特、布莱希特等在诗歌创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戏剧方面,组织了“政治戏剧”活动,成立了“德国工人戏剧联盟”。
戏剧创作和演出极为繁荣。流亡、成熟期(1933-1945)。
希特勒上台后,无产阶级作家被逮捕或流亡。出现了“地下文学”、“流亡文学”作品。这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大量长篇巨制的问世。
克劳狄乌斯的《绿色的橄榄树和光秃秃的山》、布雷德尔的《父亲们》、贝希尔的《1937年哀祖国》、沃尔夫的《马门教授》、西格斯的《第七个十字架〉、彼得森的《我们的大街》、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等为其佼佼者。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