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话剧在中国是一种外来的戏剧样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被移植到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它沿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发展前进,出现了成批的优秀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和戏剧活动家、评论家。他们创造了大量优秀话剧作品,获得了千百万话剧观众,使得话剧在中国的土壤上落地生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也成为世界话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话剧初期称新剧,与传统旧剧相对,后又称文明新戏。1907年上海演出的《黑奴吁天录》,被当时春柳社著名成员欧阳予倩称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天津南开演出的《用非所学》是北方演出新剧的开端。后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天津、北京等一些大城市都出现过各种形态的新剧团体。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个时期。它分为两个时期:1919~1929年的爱美剧阶段和1929~1937年的左翼戏剧阶段。前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汪优游、陈大悲、欧阳于倩、熊佛西、田汉、洪深等。代表作品有《咖啡店之一夜》、《三个叛逆的女姓》、《一只马蜂》等。有影响的团体有戏剧协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这个阶段使话剧既打下了文学基础又表现在舞台艺术上的提高,是“五四”文化运动的一项重大成果,也为进入左翼戏剧阶段作了准备。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到1936年提出的“国防戏剧”,中国话剧走向了成熟。如创作水平、舞台艺术、理论等都有了提高。抗日战争时期,如1937年底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形成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戏剧界的大团结。逐渐形成了以重庆、桂林等地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话剧,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根据地的话剧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孤岛及沦陷区的话剧。在这些不同地区和阶段,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又走了大起大落的道路。头十年是空前大发展的阶段,也是“左”的倾向逐渐加深的时期。主要作品有《茶馆》、《明朗的天》、《蔡文姬》、《关汉卿》、《万水千山》、《马兰花》等。进入6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却跌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话剧获得了第二次的解放。既突破禁区,反思历史和正视现实,又让现代和当代领袖人物登上了舞台。作品有《于无声处》、《丹心谱》、《陈毅出山》、《曙光》、《西安事变》等。进入80年代,戏剧观念进一步开放和活跃,并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和实验,包括小剧场戏剧的应运而生,使话剧舞台出现了现代的新景观。作品有《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这个时期,儿童戏剧、少数民族话剧也有了新的发展。与隔绝多年的台湾剧有了沟通,如演出了《红鼻子》、《和氏璧》和赴台演出。中外戏剧有了更大范围的交流,尤其是中国话剧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引人瞩目。总之,中国话剧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殊面貌的传统,即战斗精神同艺术追求的统一,现实主义主流同创作方法多样化的统一,民族化同世界性的统一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