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中国女舞蹈家、舞蹈教育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自幼喜爱跳舞。1926年考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930年赴英国伦敦,在著名舞蹈家A.多森的芭蕾工作室和M.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后又随芭蕾大师克拉斯克学习。在伦敦期间,她创作了《波斯广场的卖花女》、《杨贵妃》、《伞舞》。这些舞蹈在伦敦艺术家沙龙演出后受到了一致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活动,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歌颂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舞蹈。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的奖学金。在该校学习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著名舞蹈理论家R.拉班有关情感的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掌握了舞谱的理论和记录方法,为以后的创作、表演及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1940年回国后,在桂林等地积极参加为抗日集资的募捐活动,创作并演出了《游击队的故事》、《空袭》、《东江》和《思乡曲》等抗日题材的舞蹈;整理、改编了大量瑶族民间舞蹈,为中国专业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2年赴重庆,在国立歌剧院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创办了育才学校舞蹈组。1945年赴川北、川西地区采风,用拉班舞谱记录了8个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了藏族舞蹈《春游》、《甘孜古舞》,彝族舞蹈《倮倮情》,苗族舞蹈《苗家月》和维吾尔族舞蹈《青春曲》、《马车夫之歌》。回重庆以后,与育才学校师生一起举办了盛大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46年赴美国讲学,向美国同行介绍了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翌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私立舞蹈学校、国立师范学院和北平(今北京)艺术学院任教。建国后一直在北京从事创作、表演及教学活动。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