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画像石②

武氏祠画像石:东汉画像石。在山东嘉祥城南武宅山。过去曾称“武梁祠”,是东汉武氏家族墓前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石祠及双阙的总称。武氏数人分别作过“从事”、“郡丞”、“长史”等官职。石祠画像由孟孚、李弟卯等石匠刻成,最早见于宋《金石录》、《集古录》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为黄易挖掘出土。石祠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至延熹十年(167)陆续建成。武梁祠建于汉桓帝元嘉元年(151),现存画像石块5块,分布在石祠三面墙壁和屋顶两坡,题材为帝王、孝子、列女、刺客列传及现实生活等,保存较好,“其古帝王”的刻划,见《史记》载,石刻冕服衣裳并题:“帝尧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此四句言足见之画像的精妙。武斑建于建和元年(147),现存画像残石10块,有《荆轲刺秦王》等,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在各祠内各有一块《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此事是广为人知的。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6年。这一石刻画,采用减地平雕兼阴线刻的手法,人物形象如剪纸,以阴线刻画人物五官细部及衣纹,具有装饰效果。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形态夸张有力,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且结构比武梁祠大而复杂。武开明祠(武开明死于建和二年),现存画像残石10块,题材为雷公、风伯、闪电、海神等神话故事。武荣祠建于永康元年(167),石祠结构与武斑祠相仿,题材和布局与武梁祠相似。雕刻技法是将人物以外的空间铲低,使人物部分凸露出,然后在面部和衣褶之间,用阴线刻画局部,形成画像石中一派特有的风格。武氏画像石,现存共记43块,隶书题记现存1069字,是目前有明确纪年的重要和最著名的一批汉代祠堂画像石资料。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及双阙仍在原地保存。

为您推荐

人头鱼身俑②

人头鱼身俑:五代南唐陶塑。1950年南京牛首山南祖堂山李昇墓出土。身长35厘米,俑为人面,头顶冠帽,鳞纹鱼身,属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动物的结合体,为幸福之意的象征,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人鱼形象。这类陶塑俑是十分稀罕的..

孝堂山画像石②

孝堂山画像石:东汉画像石。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的一座石祠堂,祠里有画像石故名。这座全部有青石砌筑的石祠堂,是东汉时期的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建筑。外形为单檐悬山顶,祠内东、西、北三面和隔梁石上..

杂剧俑②

杂剧俑:元代陶塑。1963年河南焦作元墓出土。这批杂剧俑,形态为各种说唱、歌舞的样子。一个穿着蒙古族衣袍、戴蒙古族帽子、着毡靴、作踏步舞蹈的青年演员,另一个在吹哨,动作节奏感强。这是元代陶塑中表现生活题材和浓..

竹林七贤画像砖②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像②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像:古代彩塑,在今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两位人物彩塑。一位是吐蕃人松赞干布塑像,安放于宫内之帕巴拉康佛堂。松赞干布作为本尊佛像供奉。该堂是现存西藏的早期建筑。另一位是唐代汉人文成公主塑像,安放..

孔望山摩崖造像②

孔望山摩崖造像:东汉摩崖雕像。这组摩崖造像镌刻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东北的孔望山西南部。造像分布在东西约17米、高8米的错落崖面上。现在能识别的图像有105幅,其中最大的人物像高1.54米,最小的人物像只有10厘米,..

邓县画像砖②

邓县画像砖:南朝彩色画像砖。河南邓县学庄墓出土的画像砖,时代不晚于萧梁。与江苏南京丹阳帝陵及常熟戚家村等南朝后期墓等出土的画像砖,都受魏晋玄学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其内容较汉代有进一步发展。雕刻技法受当时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