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建筑:又称为“高惕建筑”或“高直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一般用垂直线图取代平行线图,型制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式的。在建筑结构上,不再使用古罗马时期的半圆形券,而代之以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臂。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由于利用立柱、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将教堂的重量转移到外部的地基上,从而使墙壁不再起支撑整个教堂的作用,因而墙壁较薄,窗户为一些轻巧的框架组成,其中穿通,可以用彩色玻璃镶嵌成圣经故事的图画。教堂有高耸的尖塔,所有的建筑局部和细部都呈尖形,堂内两侧也都是精巧的带尖拱的廊柱,它们具有同一特点——轻盈垂直,直插苍穹。这种向上飞腾的动感,不由得将人们引向美丽的天国。教堂的顶端有造型挺秀的钟塔,堂内有精雕细刻的歌坛、祭坛,壁龛里有基督蒙难的雕像,充满了宗教的幽秘气氛。其代表作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世俗的哥特式建筑,如住宅、城市公共建筑等,虽常引用哥特教堂的建筑形式与部件,如小尖拱、尖券的门窗、华盖、彩色玻璃等,但布局和体态则灵活自由得多,有着淳朴愉快,平易亲切的特征。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