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工商剧团——淇县豫剧团②

淇县工商剧团——淇县豫剧团:淇县工商剧团筹建于1952年,以原“立品剧社”人员为基础。因资金大部需由县工商联合会资助,故取名“工商剧团”。1953年任命著名老艺人阎彩云为团长。戏箱从郑州租赁,于1953年11月赴西岗古会“亮箱”演出。主演赵瑞芳。又因人员流动频繁,难以实施领导,根据县委意见复于1954年初改名“新声剧团”。有演职员64人,但思想极不稳定,县委决定对其进行整顿,仅半年时间即诞生了新的“淇县豫剧团”。1955年经正式注册登记后成为民营公助性质的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副团长绳泽海。由景福昌、范金绪、阎秀英、李明亮等9人组成团委会。1958年把“分账制”改为“供给制”,1961年改为“工资制”。后因淇县、汤阴合并,曾一度改为汤阴县一团,但不久又恢复原建制。演职员达98人,在河北、山西等地享有盛誉。1958年11月30日晋京演出,4个剧场、51天共演125场。上演剧目达42个,主要有《穆桂英》、《恩仇记》、《雷音寺》、《东平府》、《罗焕跪楼》、《望娘滩》、《天官打朝》、《岳飞》、《何巧娘》、《柳绿云》、《桃花庵》、《洛阳桥》、《抬花轿》、《花木兰》、《五凤岭》、《劈山救母》、《御河桥》、《头冀州》,《后楚国》、《三拂袖》、《凤仪亭》、《涤耻血》等。仅《对花枪》一剧即演出56场。“文化大革命”中,剧团备受摧残,从此一蹶不振,人员被遣散,或下放,或调出,或闲置。1969年11月虽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的名义招收了80名学员,但其政治目的明显,完全是为适应普及“样板戏”的需要。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传统戏,1979年排演了《下陈州》、《铡美案》、《何巧娘》、《三哭殿》、《打金枝》等剧,全年演出342场。1983年演出更高达447场。1985年体制改革,打破团长任命制,实行承包经营。在摸索、实验的道路上,尚需坚定的步履前进。





为您推荐

通许县人民剧团——通许县豫剧团②

通许县人民剧团——通许县豫剧团:原为通许县人民剧团,1952年改称通许县豫剧团。1958年通许、尉氏两县合并,改为尉氏县豫剧二团。1961年与尉氏县豫剧一团合并为尉氏县豫剧团,1962年两县恢复原建制,两团也恢复原称谓。上..

睢县新放剧团——睢县豫剧团②

睢县新放剧团——睢县豫剧团:1953年夏,原文工团部分演员调入人民新新剧团,改称新放剧团。同年秋,又调入厚台岗业余剧团部分演员,新增剧目《抬花轿》、《义烈风》、《麻风女》、《三上轿》、《赶花船》等十多部。1954年..

宁阳县光明剧团——新义剧团——宁阳县豫剧团②

宁阳县光明剧团——新义剧团——宁阳县豫剧团:起源于民间艺术团体,以演出戏曲、木偶活跃在山东宁阳等地。1953年定名为宁阳县光明剧团,1955年改名宁阳县新义剧团。1956年春,始称宁阳县豫剧团。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

焦作群艺剧团——焦作矿区豫剧团——焦作市豫剧团②

博爱县人民剧团——博爱县豫剧团②

博爱县人民剧团——博爱县豫剧团:1952年,由李凤卿、筱素芳、范秀荣组建人民豫剧团。主演拿份账,一般演员定份分红。1955年,剧团登记整顿,实行定份分红的工资制,至1956年改为工资制。1959年,博爱、修武并入焦作后改为焦..

宜阳县群艺剧团——宜阳县豫剧团②

宜阳县群艺剧团——宜阳县豫剧团:宜阳县群艺剧团建于1952年春,前身是白杨东街业余剧团。团长邢墨林,主要演员有吴银船、牛兰玉、车兰玉、徐鹏云。导演吴非。吴素芬、贾宝须、陈振清等也曾先后来此搭班,可谓实力雄厚。1..

沈丘县人民豫剧团——沈丘县豫剧团②

沈丘县人民豫剧团——沈丘县豫剧团:1951年11月“民友二团”调归沈丘,组建沈丘县人民豫剧团,团长李小景。1953年又招收40名学员,1954年招收20多名学员,经培训逐渐补充、更新了演员队伍。1957年已能出省演出。1959年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