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乐队:
京剧乐队旧称“场面”。“场面”一词由来已久,沿袭至今。早年的戏台均为方形,在台中后部台幔(或板壁)之前(即上、下场门之间),摆放着桌椅和乐器,乐师们分别就座入位,执弦管乐器的在左方,操锣者在右方,掌鼓板的鼓师居中。所谓“场面”原指的是“场上正面”的这种设置形式,因而逐渐对这种演奏组织也就称为“场面”了。后来由于感到此种座位的操作形式妨碍演员的表演,又影响乐师与观众的视线和听觉,乐师遂移到上场门的右边去伴奏;经过多年,还觉得不便,再次移动,最后,京剧乐队的座位才定在下场门的左侧方。
京剧的“场面”,弦管乐称为“文场”,打击乐(锣鼓)叫作“武场”。二者统称为“文武场”(或叫它“全堂场面”)。早期“文武场”由六至八人组成,演奏上有兼职。
“文场”分为弦乐器和管乐器两大类。“文场”的弦乐器有:胡琴(京胡)、二胡、月琴、小三弦。这几件乐器俗称“三大件”或“四大件”,是伴奏皮黄唱腔和演奏弦乐曲牌的主要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京剧的发展以及按照实际的需要,逐渐增添选用的弦乐器有秦琴、中阮、琵琶、中胡、低胡等。管乐器有:笛、笙、唢呐、小唢呐(海笛)等。其中笛子与笙是伴奏昆曲、吹腔和演奏笛子曲牌的主要乐器;海笛用作吹奏昆曲武戏唱腔或某些曲牌,同时也需加用笛子;唢呐(两支)是京剧里吹奏曲牌或混曲牌(与锣鼓合奏)的主奏乐器,某些戏里的二黄唱腔有时也用它伴奏。管乐器中后来增加选用的还有箫、管子等。另外,作为效果用的还有号筒、挑子。
“武场”乐器包括有:单皮鼓、堂鼓、盆鼓,檀板、广东板,大锣、小锣,钹、小镲钹,大铙、碰钟、汤锣;齐钹、云锣(由“文场”兼奏)。鼓板、大锣、小锣、钹是主奏乐器,其中鼓板又是领奏乐器。锣鼓绝大部分都是固定音高的单音乐器,没有音高变化,但是由地制作形制上的不同(诸如乐器的大小、厚薄以及选用的材料优劣等),在测听比较之下,其音质、音高就有明显的差异。京剧锣鼓乐器的编配是非常讲究的,常常是按照主要演员的要求和戏剧情节的需要,选用不同音质、音高的乐器加以编配,以求得同唱腔、表演及弦管乐伴奏上风格统一,达到和谐悦耳、美妙动听的音响效果。
京剧锣鼓主奏乐器的演奏,是按照乐器的各种不同音响节奏,加以组织、编配出来的有规律、有变化、有秩序的多种组合音响套数,即通称的锣鼓点子。它们分别应用于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打击乐的音响节奏,如果用谐音字或者符号谱式将它记录下来,既可以视奏又可以诵念,便成为打击乐谱,或叫作“锣鼓经”、“锣鼓谱”。
京剧乐队中的鼓板是两件乐器。由一人掌握演奏。打鼓板者是乐队的“总指挥”,通常尊称为“鼓老”、“鼓师”、“司鼓”。剧中锣鼓点子的演奏,唱腔和曲牌的起止、行进、转换、快慢、强弱等各种变化,都由鼓师来领奏。打击乐(锣鼓)是京剧音乐的主导部分,自成体系。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