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7.2.11—1975.2.4
【介绍】:
原名谢兴,又名谢韵心,笔名有杜山、陆擎等。
四川峨眉人。早年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1924年入北平人艺戏剧学校读书,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后改称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曾改译剧本《亲爱的亡人》。
1927年被捕入狱.1929年在上海从事戏剧导演工作。1931年加入剧联,任执行委员。
1934年4月为援助美亚绸厂罢工,赶写了独幕剧《救命圈》(又名《黄浦江边》),以失业工人控诉黑暗社会为题材,演出效果强烈。在这以后,还创作独幕剧《儿归》、《弃儿》、《东北之家》、《雪夜》、《孕妇》、《纪念会》及多幕剧《我们的故乡》等,出版独幕剧集《弃儿》,导演《娜拉》、《大雷雨》、《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名优之死》、《江村小景》、《梁上君子》等,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他担任理事并兼任编导主任。
1937年,与葛一虹合编《新演剧》。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演剧活动,在桂林任广西国防剧艺社导演,创作话剧《我们的故乡》。1938年在成都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0年任重庆育才学校戏剧组主任。
1941年皖南事变后,撤往香港,参加旅港剧人协会,导演《马门教授》等,出版独幕剧集《期望》。1943年在重庆任中国艺术剧社导演。抗战期间创作了《黑暗的笑声》、《边声》、《苦恋》、《夜》、《家破人亡》、《生路》、《孤村暗影》、《死亡线上》、《战斗》、《钢表》、《敢死队》、《磨刀乐》、《期望》、《血》等多幕剧和独幕剧,撰写了《论战时工农演剧》、《论戏剧人物的表现》等文章,还和郑君里合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1946年再到香港,任建国剧社和中原剧社导演,创作独幕剧《虎》、《村中之夜》、《饥民》和电影文学剧本《红尘白璧》、《冬去春来》和《静静的嘉陵江》。
1948年与洪遒合编《大公报》、《影剧》周刊。他的论着还有《悲剧论》、《喜剧论》、《戏剧导演基础》、《导演与演员》等,译着有《戏剧导演手册》、《演员的创作基础》、《高尔基艺术剧场创作的道路》和《表演艺术论》等。
建国后,历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等。他是我国左翼舞台导演艺术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