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14—
【介绍】:
原名冒效庸,又名冒孝容。
笔名有江上青等。江苏如皋人。
青年时期参加进步学生话剧运动,先后创办东吴剧社和暨南剧社。三十年代初,参加进步的电影评论工作,为上海《晨报》副刊《每月电影》撰稿,任该副刊和《电影·戏剧》月刊的编辑。
曾在银行任职,在上海新闻专科学校任教。抗战爆发后,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教,兼任广东省戏剧协会常务理事、《抗战戏剧》编委,是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第一届理事。1938年任《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特约通讯员。同年7月来沪,给英国快讯社翻译英文电讯。后赴八路军山西前线和延安采访报导,写成《边区实录》和《万里风云》等。1939年至1941年,转往敌后从事抗日戏剧运动,任上海中法戏剧专科学校行政秘书兼教授,与许幸之、吴晓邦、吴天等共同组织职业性话剧团体中法剧社。
以后,又参加上海剧艺社和中国旅行剧团的演出活动,并为光明书局主编《光明戏剧丛书》、《世界名剧精选》、《演剧艺术讲话》(与顾仲彝、许幸之等合作)。1939年创作独幕剧《风波亭》。
1940年创作五幕史剧《精忠报国》(又名《岳飞》),该剧因批判汪精卫“和平反共救国”的反动谬论而被日伪查禁。1941年创作四幕历史悲剧《董小宛》。1944年创作六幕话剧《浪淘沙》。
抗战后期,流徙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之间,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和《华西晚报》上发表戏剧评论。
建国后,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是中国剧协会员。话剧创作还有多幕剧《青春中国》、《春秋笔》,独幕剧《七月七日》、《八百壮士》、《沉滓》、《渔民血》以及《草堂风雨》、《心昭天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