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
1940年11月1日创刊于桂林,1942年10月30日2卷4期后未见出版。抗战时期“文化城”桂林的重要戏剧刊物。田汉主编,先后担任编辑工作的有欧阳予倩、夏衍、杜宣、许之乔和洪深等人。1940年,大后方文化界就民族形式问题展开论争,该刊分别在重庆、桂林两地召开了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
郭沫若、茅盾、阳翰笙、胡风、老舍、洪深、马彦祥、章泯、应云卫、贺绿汀等四十余位作家和电影、戏剧、音乐工作者与会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第2期起连载了田汉等人撰写的发言纪录。
同期还发表了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一文。1942年,该刊社还曾在桂林召开历史剧问题座谈会,并在2卷4期上刊登了发言纪要。同期还发表了柳亚子、邵荃麟、周钢鸣、安娥等人的文章。辟有“戏剧春秋”专栏,集中发表进步文化工作者对剧运发展的意见和评论,撰稿人有郭沫若、夏衍、熊佛西、杜宣、宋之的、华嘉等。戏剧理论部分多为外国艺术理论译作,主要译者为瞿白音、曹葆华、焦菊隐和章泯等。刊物先后刊载各种创作剧本20余部。
其中有郭沫若的五幕剧作《高渐离》、洪深的四幕剧作《回到祖国》、杜宣的剧本《英雄的插曲》等。1卷5期还发表了田汉祝贺郭沫若五十寿辰的长诗《南山之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