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中国河北曲种。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初名梅花调、犁铧片,一度又称作河间大鼓。经艺人马三峰在唱腔、唱法上的改进与创新,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后又形成北口及南口诸派,20世纪40年代由马连登及其女马增芬创立的专工演唱短段的马派,广泛流传于京、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西河大鼓的唱腔分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眼无板的三板等3种板式,在速度上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传统曲目丰富,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书帽370余篇。抗日战争时期,西河大鼓的演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演出,编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的《减租减息》和王尊三的《保卫大武汉》、《晋察冀小姑娘》等。
为您推荐
云南扬琴:中国云南曲种。流行于昆明、腾冲地区。相传曾以执板击节讲唱故事,伴以三弦、琵琶伴奏的对子书。在道光年间,与山东、江苏流传来的扬琴担子相糅合;同治年间又与四川、贵州的扬琴相结合,并吸收了花灯、滇剧的音乐素..
台湾歌仔:中国台湾曲种。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系福建锦歌、五句落板与当地采茶、褒歌、车鼓、竹马等民间小曲相结合而逐渐形成。主要曲调为歌仔调,7字一句,4句一节,以及四空仔、大调、台湾杂念仔调等,大都源于锦歌。教唱歌仔..
三棒鼓:中国湖北曲种。流行于湖北天门等地。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里已记载了三棒鼓在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并随艺人流传到..
《小井胡同》:中国5幕话剧。作者李龙云。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1981年第五期。1985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描写北京城南一条小胡同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居民的命运,对政治动乱中种种荒诞现象进行了批..
《三打祝家庄》:中国京剧作品。作者任桂林、魏晨旭、李纶。1944年创作,1945年2月由延安平剧研究院首演。据《水浒传》第46~50回中三打祝家庄故事改编。描写梁山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时由于贸然进兵,险些全军覆没,只好派石..
《于无声处》: ,中国话剧作品。作者宗福先。1978年10月28日发表于《文汇报》。1978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首演。剧本以1976年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描写梅林、何是非两家在政治斗争中的恩怨是非和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