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16—1957
【介绍】:
祖籍河北定县人,生于湖南长沙。
1927年入北平第四中学读书,创办刊物《校友》、《野篱》和《长矛》。高中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领导学生救国会,参加北平抗日后援会领导的救护队。1935年在同济大学读书时,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领导同济大学戏剧、音乐研究会,创作并演出独幕话剧《骨肉》。1937年参加晓光剧社,作品有揭露日本浪人走私活动的三幕话剧《关员》,以及剧本《人命贩子》、《兄弟们拉起手来》。
抗战爆发后,参加创作话剧《保卫卢沟桥》,加入中国剧作者协会。同年,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在延安,先后任鲁艺实验剧团主任,鲁艺戏剧系副主任,延安留守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文工团团长等职务。1938年参加集体创作三幕话剧《八百壮士》,创作独幕剧《保卫上海》,参加集体创作二幕歌剧《军民进行曲》。1939年出版三幕话剧《流寇队长》。
1940年出版独幕话剧集,内收独幕剧《矿山》、《一心堂》、《弟兄们拉起手来》。此外,还创作剧本《大金箍》、《顺民》、《人命贩子》、《红灯》、《咆哮的河北》、《大丹河》、《松花江》、《松林恨》、《打虎沟》、《陈平山回家》、《冀东起义》、《潞庄战斗》等。
其中以反对流寇主义为内容的《流寇队长》最为成功。全剧矛盾冲突尖锐,情节曲折,生动地表现了抗战初期我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是抗战初期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幕剧。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吕梁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编译组长、剧团团长。
建国后,历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作品有电影剧本《白衣战士》、《内蒙人民的胜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