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曾用俄文名孟各拉,笔名有戈丽等。
四川重庆人。1925年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同年冬去上海浦东平民夜校任教。1926年到莫斯科孙逸仙劳动大学学习,毕业后任翻译。
曾与沈泽民合作《国际青年节歌舞活报》。
1930年冬回到上海,从事工运工作。1931年去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科长,后任瑞金红军学校政治教员,是该校俱乐部戏剧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同年冬调任《红色中华》编辑。曾与胡底、钱壮飞合作编写《为谁牺牲》、《无论如何要胜利》等话剧,并参加演出。
改编《黑奴吁天录》为《农奴》,又根据查田运动材料,编写话剧《战斗的夏天》。
这期间,组织过蓝衫剧团演剧队和工农剧社总社。
1933年任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长,1934年蓝衫剧团改名高尔基戏剧学校后,任该校校长。不久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曾创作《一、四方面军会合歌》、《打骑兵歌》。抗战初期,在山西临汾做平津流亡学生的工作。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审委员会主任,创作歌剧《农村曲》(与吕骥、向隅等合作)。1939年任中共北方局宣传科长、鲁迅艺术学校校长。
作品有话剧《老三》、《母亲》和《金花》等。1940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文委地方文化科长。
1942年后任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1948年任中共华北局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
建国后,历任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副部长,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文联执行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作品有歌颂红军英雄业绩的歌剧《长征》(与于村、贺绿汀、梁寒光等合作)、话剧《华树沟》、中篇小说《女共产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