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派

法国“新浪潮”派:

形成于1959~1960年间,最早的核心是由《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家集团组成。

他们要求电影摆脱戏剧结构、努力接近“现代文学”,也就是接踵而至的所谓“作家电影”。其特征:①生活好象是自然而然在那里进行,有一种令人心醉的简朴风格,看不出预先规定好的精心构思的设计。成为一种流畅的个人表现;②先进的剪接和摄影技巧——远景用得愈来愈多,取消了蒙太奇剪接,大部分剪接工作通过场面调度和摄影来完成;③力图摆脱戏剧对电影的影响形成一种自然的对白和自然的动作;④大量用非职业演员,事先并不排演;⑤风格和形式上的异同还不是重要之点,重点在于这些影片由新生的青年一代拍摄,自然地反映出战后一代新的气质和观念,他们用无理性的感情来渲染这些风尚和理想,一面认识到生活中的虚伪、伪善和邪恶;一面又疑虑、不安,最后造成混乱。“新浪潮”派突出的代表有克劳德·夏勃罗、让-吕克、戈达尔、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此人曾是“先锋派”的鼓吹者)、方斯华·特吕佛,达到登峰造极的是阿仑·雷乃。代表作有《去年在马利昂巴》(雷乃)《表兄弟》(夏勃罗)等。

为您推荐

朝鲜电影管理制度

朝鲜电影管理制度:专门设立电影文学创作社,为制片厂提供剧本。一个作家一年至少要完成一个剧本。剧本脱稿后,由创作社的创作委员会讨论通过,推荐给文化艺术部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由电影事业管理局分配给电影厂摄制,并..

内心的新现实主义

内心的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种潮流。60年代中期,随着意大利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发展,电影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动向。一些有着国际声誉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为了改变以往新现实主义影片大多局限在展示城乡贫..

丹麦电影法案

丹麦电影法案:1972年制定,1983年又对其修改。法案的中心内容是使电影艺术生存下去,维持丹麦影片的职业形象和艺术形象。国家的作用是指定任期三至四年的三名委员(或称执行制片人)。其中一人负责儿童影片的生产。儿童影片..

日本1939年电影法

邓南遮派

邓南遮派:1912年,邓南遮的名字开始在意大利电影中出现,很多影片(如《乔空达》、《帆船》、《无罪的人》等)都是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这是电影艺术与当时正统文化第一次正式的结合。第二年,由于邓南遮亲自为P·福斯各编写..

英国电影法

英国电影法:20年代中期,英国电影急剧衰落,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他们要求英国各电影院把每年上映一部英国影片,作为法律上应负的义务。英国议会和产业界再不能坐视不管了,终于在1972年公布了“电影法”。这个法律规定:英..

中国香港电影检查条例

中国香港电影检查条例:1985年香港电检处印行的“电影检查标准指南”公布了检查准则,凡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影片均在查封之列:引起公众严重震惊或反感;伤风化或鼓吹犯罪,特别是鼓吹暴力或鼓吹吸毒;煽动本港不同种族、肤色、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