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蟾舞台:演出场所。上海座位数最多的京剧剧场。位于市中心跑马厅附近的福州路701号云南中路转角,坐西南朝东北。1925年由三星公司祥茂洋行取得25年地皮租赁权后投资兴建,请英籍建筑师艾考脱兰设计。1926年2月7日农历春节开幕,时名大新舞台,先租予王佐良经理,5月让与徐金声主持,1928年由周乾康等接手,改名上海舞台,扩大场地,实行男女合演,并附设影戏部放映日场电影。1930年10月1日改称天声舞台,由常云恒、刘筱衡、沈笑松等合股经营。同年底“老天蟾”(即新新舞台)将班底及招牌同时迁此,改称天蟾舞台,人称“新天蟾”,由“老天蟾”老板顾竹轩接办。多演连台本戏,周信芳长期演于此。1947年9月至11月,梅兰芳、杨宝森率班南下“天蟾”,演出了梅、杨两派几乎所有的代表剧目。1953年夏秋之间,李如春主演《包公》连满三个月,创下“天蟾”卖座纪录。1954年6月11日移交市文化局。1966年秋改名劳动剧场。1985年元旦恢复“天蟾”原名。1990年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出巨资改建,定名逸夫舞台,属上海京剧院。1961年12月和1980年4月,这里前后举行周信芳和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活动。近现代众多有影响的京剧演员都曾在此登台,有“(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7平方米。屋顶呈撑开的伞状,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便于聚音。舞台台唇根据戏曲表演特点筑成伸出式半圆形,延伸至观众厅4.5米,三面环临观众,演员可走到台唇上表演。初建成时座位一、二层共2850个,三、四层共1067个,为上海京剧场之冠。四层楼座位因视线不佳早已废止。
- 欢迎来到文学网!